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野生型及转基因斑马鱼为模型,用于全面的考察毛蕊异黄酮的血管新生效果。毛蕊异黄酮在体内斑马鱼模型中研究发现,将转基因斑马鱼胚胎Tg(flil:EGFP)和Tg(flil:EGFP)在受精72小时后,用10,30,100 μM浓度的毛蕊异黄酮处理24小时后,对其形态的观察以及血管新生的形态的评价中发现,毛蕊异黄酮能够诱导斑马鱼胚胎肠下血管(SIV)的形态的变化及刺激内皮细胞生长。与此同时,通过深度测序的转录学分析发现,毛蕊异黄酮能够调节VEGE FGF,Delta-Notch和Erbb信号通路中一些基因的表达,而该结果,被实时定量PCR再次证实。而关键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激酶的抑制剂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冈子(FGF)受体激酶抑制剂都能特异性的抑制毛蕊异黄酮诱导的斑马鱼血管新生活性,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毛蕊异黄酮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是通过VEGF和FGF信号通路而实现的。前人的研究发现,VEGF和FGF作为血管新生分子都能够通过有丝分裂活性和启动P13K-AKT信号信道的能力而发挥作用。有趣的是,有丝分裂启动蛋白激酶抑制剂(MEK 1/2抑制剂)P13K酶活性抑制剂(Wortmannin或者LY294002)同样都能抑制住毛蕊异黄酮诱导的血管新生的活动。由于毛蕊异黄酮在斑马鱼体内的促进血管新生的效果的显著性,所以激发了我们对于毛蕊异黄酮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产物产生的浓厚的研究兴趣,于是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MS)联用技术,对毛蕊异黄酮在2天大小的斑马鱼体内的代谢进行研究,鉴定出了十个代谢产物,包括葡萄糖醛酸化、葡萄糖基化、羟基化,氧化、硫酸化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同时,对这些产物进行了半定量的时间-峰面积曲线研究,阐明了相关产物的量的体内变化趋势。我们也将期望在今后能够分离出此类代谢产物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的对比从而进一步且更全面的阐明毛蕊异黄酮的促进血管新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