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防溺水课程实现“立体化教育”的探索

来源 :第三届国际水中运动论坛论文摘要汇编-专题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全世界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溺水,在这个庞大基数中,青少年儿童的占有量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且主要易发群体年龄段集中在11~14岁。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游泳即是消暑的好方法也是门槛较低的运动项目。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推广防溺水课程,普及防溺水知识,来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中小学溺水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防溺水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对实现防溺水课程"立体化教育"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少年儿童受溺水危害的现实问题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每年溺水死亡超过37万例,是全球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儿童溺水是我国1~15岁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从近年的研究调查中也可看出此类事件呈长期稳固状态,并有加重倾向。2.防溺水课程推广的联动导向性在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占据着其大部分时间,而家庭与社会则分担其假期和作息时间,因此,防溺水教育绝不是"学校体育"一人的独角戏,应是多方联动下的综合产物。3.学校防溺水课程局限性由于我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师资、硬性条件等差异性,游泳课程入水化等实质性教学难以广泛实现,大多以观看纪录片宣传片、组织班会等思想教育工作为主。这对青少年儿童游泳与防溺水知识的提高和普及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更趋向于表面工作。打破学校体育现状中这一局限性,也是防溺水课程实施多方联动的出发点之一,课程着手点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内。4.防溺水课程立体化建设道路4.1学校情景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它并非是某一种教法或是学法,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获取其所需知识与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置水前热身、水中抽筋、濒临溺水等情景。使学生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演练配合模拟出入水前的拉伸动作,运动教具做身体对抗模拟出水中抽筋时身体不平衡的状态,以及模拟溺水后应急心肺复苏时的正确按压位置和顺序次数等等情景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与理论并存的防溺水知识体系。4.2家庭活动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父母作为青少年儿童监护人,定期引领子女参与以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活动。例如,家庭睡前安全知识提问、小课堂等。也可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到当地消防队或公共水域等有关场地进行游览,听读安全知识,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入水事件。联合多组家庭游玩景区水域,即符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目标,也能在游玩中以体育游戏、体育与比赛为载体传授其防溺水意识,实现寓教于乐。4.3社会公共服务由地方有关部门牵头,在人流较多场所,挑选合适时间(夏季高发季)配以舞台灯光等道具,穿插进节目表演举行安全知识晚会,内容题材选向要符合青少年儿童认知。将防溺水学习推广到社会层面,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能将防溺水安全意识融入其中,养成社会安全意识,进而反馈给下一代,促成良性循环。研究结论:防溺水课程教育是一项成体系的安全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溺水安全隐患问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推动由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关联,并建立起立体化教育体系,能够使防溺水课程真正意义上走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也能克服我国跨地区差异性推广的问题。同时防溺水课程建设不应只是针对学生群体,只有社会大众认清认识该问题的本质,才能为我国青少年儿童创设出更好学习环境。治病要治本,寻题要寻根。立体化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有助于我过儿童青少年远离溺水危害,也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和终身学习。
其他文献
家用吸尘器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已经高度发展,它的普及率大致与洗衣机、电冰箱相同。日本吸尘器年产量是550万台,普及率超过95%,美国吸尘器年产量880万台,普及率已达100%。目前,国外家用吸尘器正在向增加单位体积储灰量、扩大使用功能、方便排尘及减小排尘污染等方面发展。我国家用吸尘器的生产还刚开始,且大都用于企事业单位。吸尘器重量较重、效率低、噪声大,因此不宜用于家庭。为了使吸尘器逐步进
期刊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现代教学中,许多学校都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十分重视,因为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对于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需要老师有更加完善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对于农村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于教师工作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帮助化解学困生对于英语学习困难的恐惧,引导学困生走出英语学习困难的阴影,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成为当下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运算律"教学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要版块,从运算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着手,以期找到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利用几何直观,带领学生不断辨析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抽丝剥茧,理解并内化运算规律。教学中,有匹配问题情境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形"中提升对"数"的认识;有凸显数学本质的动态呈现,让学生对"合着算"和"分开算"算式的结构特征与内在联系印刻入心;有发展模型意识的抽象呈现,让学生经历富有层次的表征过程后,顺理成章地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向综合性、应用性倾斜,一些新的专业因融合了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技能点也更加繁多,因此需要探索新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立体化课程模式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流行的解决方案。立体化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指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方式立体化,更应该从学生职业能力层次的构建方面进行立体化探索。本文对此做了系统梳理、分析。一、构建
期刊
大学语文课具有独特的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为使其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挥作用,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课堂,创新考评体系,充分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格熏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下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总结党的成功密码、描绘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引高校发展、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行动指南。
期刊
湖北省拥有广阔的丘陵、山地和充沛雨量,孕育了丰富的兰花资源,约有兰科植物46属103种,是全国兰科植物的27%(属)和8.26%(种)。大约在东经112度以西的鄂西、鄂西南地区,就分布有43属98种,占了湖北省兰科植物的94%(属)和95%(种);其中,又以神农架地区的资源最为丰富,兰科植物约有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