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全世界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溺水,在这个庞大基数中,青少年儿童的占有量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且主要易发群体年龄段集中在11~14岁。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游泳即是消暑的好方法也是门槛较低的运动项目。在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推广防溺水课程,普及防溺水知识,来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中小学溺水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防溺水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对实现防溺水课程"立体化教育"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少年儿童受溺水危害的现实问题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每年溺水死亡超过37万例,是全球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儿童溺水是我国1~15岁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从近年的研究调查中也可看出此类事件呈长期稳固状态,并有加重倾向。2.防溺水课程推广的联动导向性在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占据着其大部分时间,而家庭与社会则分担其假期和作息时间,因此,防溺水教育绝不是"学校体育"一人的独角戏,应是多方联动下的综合产物。3.学校防溺水课程局限性由于我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师资、硬性条件等差异性,游泳课程入水化等实质性教学难以广泛实现,大多以观看纪录片宣传片、组织班会等思想教育工作为主。这对青少年儿童游泳与防溺水知识的提高和普及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更趋向于表面工作。打破学校体育现状中这一局限性,也是防溺水课程实施多方联动的出发点之一,课程着手点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内。4.防溺水课程立体化建设道路4.1学校情景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它并非是某一种教法或是学法,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获取其所需知识与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置水前热身、水中抽筋、濒临溺水等情景。使学生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演练配合模拟出入水前的拉伸动作,运动教具做身体对抗模拟出水中抽筋时身体不平衡的状态,以及模拟溺水后应急心肺复苏时的正确按压位置和顺序次数等等情景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与理论并存的防溺水知识体系。4.2家庭活动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父母作为青少年儿童监护人,定期引领子女参与以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活动。例如,家庭睡前安全知识提问、小课堂等。也可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到当地消防队或公共水域等有关场地进行游览,听读安全知识,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入水事件。联合多组家庭游玩景区水域,即符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目标,也能在游玩中以体育游戏、体育与比赛为载体传授其防溺水意识,实现寓教于乐。4.3社会公共服务由地方有关部门牵头,在人流较多场所,挑选合适时间(夏季高发季)配以舞台灯光等道具,穿插进节目表演举行安全知识晚会,内容题材选向要符合青少年儿童认知。将防溺水学习推广到社会层面,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能将防溺水安全意识融入其中,养成社会安全意识,进而反馈给下一代,促成良性循环。研究结论:防溺水课程教育是一项成体系的安全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溺水安全隐患问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推动由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关联,并建立起立体化教育体系,能够使防溺水课程真正意义上走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也能克服我国跨地区差异性推广的问题。同时防溺水课程建设不应只是针对学生群体,只有社会大众认清认识该问题的本质,才能为我国青少年儿童创设出更好学习环境。治病要治本,寻题要寻根。立体化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有助于我过儿童青少年远离溺水危害,也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和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