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动力与路径选择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我国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已有1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2019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9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校园足球师资数量和质量成为制约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提质增效的瓶颈,据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增加了7万多人,但其中有足球专业背景的体育教师仅占新增人数的五分之一。通过对国外文献研究发现,社会足球是国外青少年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社会青训机构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在国外"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精英足球"培养模式下,在校园足球和精英足球中间起到了有效的衔接作用,对校园足球是非常必要的补充。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目前国外关于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有动力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中国足球照搬国外经验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校园足球"校社"合作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作为校园足球的主体学校拥着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场地设施、科研服务等资源,而作为社会力量组成部分的青训机构拥着专业的教练员、完备的竞赛训练体系及与向职业俱乐部输送的渠道等资源,两者对对方的资源都有需求和依赖的关系,满足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换言之,资源依赖理论可以作为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理论基础。(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校园足球"校社"合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主体地位不明显,合作过程中学校多数扮演的是参与者、被动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只是被动的配合,没有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更好的为合作服务。二是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对合作的定位不准确。部分青训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过渡的宣传和造势,没有准确把握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两者的合作缺乏深度融合。(三)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动力。促成组织合作的动力来源于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的管理,对资源的渴望和依赖程度以及合作的本质。基于此我们将合作动力按照外部动力、内部动力、直接动力和核心动力进行分析。(1)外部动力:一是国家政策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推动"校社"合作的相关文件3份,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的借鉴。(2)内部动力。"校社"合作的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资源。(3)直接动力。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促使"校社"合作。(4)核心动力。"校社"合作的核心动力在于发展中国足球运动。(四)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路径选择:(1)组织外因素:一是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掌握着调配"校社"合作双方的资源和利益的公共权力,政府通过对"校社"合作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督和宏观把控,为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环境。二是建立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评价制度的长效机制。由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资质、规模、尤其是教练员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究竟具备什么样资质的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有资格融合到校园足球当中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协会制定评价体系,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2)组织内部因素:一是要加强自己自身管理和建设。组织对内部的管理是生存的根本,校园足球"校社"合作要谋求深度融合,提升对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是基本要求。二是突出"校社"合作的"双主体"地位。一方面基于资源交换的平等性和稳定性分析。合作双方资源交换是否平等,决定着合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从驱动机制的角度来看,社会足球青年培训机构参与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不能够带来利益的合作,对于双方的合作是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显然不是追求经济利益。在两者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平台的建立,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和学校理应成为共同发展校园足球的主体,共享课程的主体。三是建立"校社"合作深度融合机制。首先要建立"校社"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其次建立"校园足球-社会足球"深度融合模式。英国的"学校—俱乐部链接计划",美国青少年足球的"ODP"计划等对我国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四是构建"校社"双向评价球员模式。(五)结论:资源依赖理论可以作为校园足球"校社"合作的理论依据。基于外部动因、内部动因、直接动因和核心动因分析,两者的合作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双方的合作存在着"双主体"地位不明确,尤其是学校主体地位不明显,青训机构对合作关系定位不准确,双方缺乏深度融合等问题。根据问题导向,依据资源依赖理论提出合作的路径选择,外部资源方面: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出台支持和鼓励政策,并建立起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评价体系的长效机制,内部资源方面:合作双方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双主体"合作深度融合机制,构建"双主体"校园足球精英球员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