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体力活动日趋减少、坐式生活方式带来健康隐患,导致疾病、缺乏能力和死亡,青少年儿童运动问题更加突出:比较7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发现,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青少年体质没有明显好转,其中耐力、力量、速度等指标持续下降,各年龄段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每周达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仅8.9%,38.5%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强度小,39.4%的体育活动是自发组织,甚至8.5%的以写作业等度过体育活动时间,因此关键问题是"动"不起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及"体育"34次、"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9次,足见"不动生疾,动皆有益"驱动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动商表示个体在其年龄段综合运动能力高低,提出"关注动商,提高学生运动潜能",以动商发展推动全人群健康促进管理、全周期健康促进指导,动商量表的编制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创新举措。2量表编制2.1动商内涵传统运动理论普遍缺乏关注身体本身的活动与行为评价受环境和任务的影响,导致不能符合促使行为与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健康促进要求。Karl Newell从社会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个体、环境和动作任务是如何交互作用"的动作发展模型,这一模型得到研究者在后期的持续研究和深化。并且Newell在其模型的持续研究中得出了:要理解个体如何动作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不仅要考虑动作者(个体),而且同时要考虑环境和任务。动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发展规律,结合Newell模型的研究启发,动商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个体完成某些运动行为而得出,内在表现形式可以从个体参与运动的环境交互体验中得到清晰的判断。因此,从个体自身、参与运动的体验、完成某些运动行为来判断个体的动商会更为清晰、准确,并简单易行。深化动商内涵可表征为"个体进行身体运动的能力、参与运动的环境交互体验及完成动作任务的能力",动商(7-12岁)量表编制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遴选指标。2.2编制实施构建适合中国少年儿童的动商量表需要依据中国少年儿童的动商理论和具体生活经验编写测验指标,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动商表现,体现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经验与内涵。根据张红兵等5-6岁儿童动商测评体系研究,继续深入研究编制7-12岁少年儿童动商量表。为编制量表进行了2个访谈和调研。3动商测量3.1量表测试(1)量表结构动商(7-12岁)量表,又称为MQ-Y1量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身体商数—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测量第二部分:行为商数—动机、认知、适应测量,对7-12岁受试少年儿童进行一对一询问,其中问项内容20项,进行五级判定得分:1分、2分、3分、4分、5分。第三部分:任务商数—身体活动、动作发展测试,对7-12岁受试少年儿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五级判定得分:1分、2分、3分、4分、5分,其中"反应"项为原始分计分后转标准分。3.2数据统计4统计与分析(略)5讨论与结论 5.1量表分析本研究在编制7-12岁少年儿童动商测评量表时,突破以往体力活动、心理机能、运动适应、动作发展、动作任务等单独测试,主要从身体机能、行为发展、动作和任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反应"个体、环境、任务"的交互作用,最终确定了3个维度,即身体商数、行为商数、任务商数。这些因素综合评价少年儿童的运动商数及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形成了综合反应作用因素的发展性测试,弥补单一维度项目测试的不足。5.2信效度分析本研究中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的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值界于0.60与0.77之间,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因素分析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因此本研究中动商测试结果可靠、稳定,可以作为7-12岁少年儿童动商的测评标准。5.3常模的建立本研究是初步制定量表,如果要建立完善的常模,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定动商测试指标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中的差异,制定更为完善的标准分。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四省(市)的受试者,在区域差异及受试者教育、生活背景层次差异上显得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的细化和修订。6结语国内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测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根据国外量表内容进行中文版修订及常模建构。从各个角度出发制定的量表,虽然保证了量表的专业性,但是量表只适用于解决部分健康问题,造成了量表繁多而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欠缺反应影响因素的综合性量表。国外量表在教育、社会、医学等领域交叉应用较多,逐渐形成持续更新的测评体系,当前国内量表应用较为局限,多用于婴幼儿的障碍诊断,体育领域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外,在国家层面的发声还比较少。如何通过"关注环境、经验习得、动作发展顺序和规律等配合体力活动",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运动不足的问题,落地健康中国战略是具体实施?尚待体育研究领域优化创新测评举措,发出更多的体育声音和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