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及增强程度分级两种方法分别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斑块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相对照。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间于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17例,共17个颈动脉斑块。其中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53-87岁,平均年龄70.5±8.2岁。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Vue,剂量为2.0ml。CEUS观察斑块内有无增强并将斑块增强的程度人为分为0-4级。随后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EI及斑块内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的比值ratio。光镜观察斑块纤维帽厚度及脂质核心大小。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CD68标记巨噬细胞及VEGF染色。结果:斑块CEUS增强分级及定量参数EI及ratio值均与免疫组化CD34染色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超声造影CEUS增强分级、定量分析EI、ratio与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大小及斑块内有无出血、CD68巨噬细胞染色及VEGF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常规超声斑块回声类型与斑块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物间均无相关性。本研究显示CEUS增强的程度不论是采用人为分级的方法或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结果均与斑块内微血管密度相关。另外免疫组化检测也证实强回声的斑块其内新生血管较少。病理学研究显示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包括多个方面,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增强的水平不能全面反映粥样斑块各种病理变化的特征。结论: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的增强强度与斑块内微血管密度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程度的一种无创、简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