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围神经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1858年英国医生 Carrod 首先提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名称。1896年 Still 描述了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1931年 Cecil 发现了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价很高。1940 年 Waaler 发现了类风湿因子。1945年 Cavelti 提出和1961年 Stefffen 确立了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1976 年 Wright 根据类风湿因子的阳性、阴性提出血清阳性和血清阴性关节炎,前者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后者主要指强直性脊柱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关节最常受累;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5~ 55岁之间,也见于儿童。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3倍。本病呈慢性经过,病变增剧和缓解反复交替进行。绝大多数患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肾痹者,善胀,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金匮要略》:"历节疼,不可屈伸,……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济生方》:"其病昼轻夜重,疼痛彻骨,痛如虎啮,故名白虎也",《医学统旨》:"肘膝肿痛,臂骨行细小,名鹤膝风,以其像鹤膝之形而名之也"。《辞源》:"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1981年12月焦树德《尪痹刍议》,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有关节变形的骨病称为旭痹。外感六淫诸邪是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内部原因,瘀血痰浊使本病缠绵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