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upconversionnanoparticles,UCNPs)具有窄带隙发射、高化学稳定性、较大的反斯托克位移,采用近红外光激发具有较深的组织穿透能力、对生物组织无损伤及低背景荧光等独特优势,UCNPs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光动力学治疗、光热治疗、药物输送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重视[1]。基于元素标记策略与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的生物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已被用于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细胞的定量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多目标分析物同时检测、抗基体干扰能力强等优点[2]。UCNPs中含有的稀土元素在ICP-MS分析中背景低、灵敏度较高,基于此特性,将UCNPs作为元素标签成功用于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的ICP-MS定量分析[3],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的优势。然而,ICP-MS无法给出可视化的图像,这些生物信息在临床医学分析检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将UCNPs与荧光染料修饰的抗体偶联得到新型多功能探针,建立了一种结合ICP-MS细胞计数,细胞荧光成像以及上转换发光成像一体化的多模式分析体系。所制备的多功能探针既用于细胞荧光/上转换发光可视化成像,同时,UCNPs中的89Y作为元素标记用于细胞计数[4]。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利用一种探针同时实现多种模式的检测,各种检测手段之间优势互补,便于更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为了保证UCNPs能在临床上的安全使用,系统研究UCNPs的生物安全性是一个必要前提;近年来,UCNPs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发展还远远滞后于UCNPs制备和应用。因此,将ICP-MS定量技术与多种细胞毒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不同粒径、不同表面功能基(-NH2和-COOH)的UCNPs的细胞吸收、清除和毒性。结果表明,高剂量的UCNPs会引起细胞线粒体活性、GSH与ATP水平下降、改变细胞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UCNPs的细胞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及尺寸均密切相关,但是当UCNPs的尺寸小于55 nm时,其引起的基因毒性主要取决于UCNPs的表面性质,而不是尺寸。ICP-MS定量结果表明UCNPs的细胞吸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饱和性。所得到的结果为探索UCNPs生物安全性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数据信息,为理解UCNPs毒性及设计更合理、更安全的UCNPs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