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是河南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辖三县二市一区,总人口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万,总面积1574.4万亩,其中草山草坡面积732万亩,可利用面积5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为了发展草业,带动牧业,促进农民增收,2001年5月市政府专门派人参加了首届中国苜蓿大会,中国草原学会洪绂曾会长还为三门峡亲笔题词"大力发展草业,振兴三门峡经济",会后,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草畜互长、拉长链条、用销兼顾、立草为业"的发展思路。市委书记申振君亲自主持召开了三门峡市草业发展专题会议,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探索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截止2002年底,三门峡市共发展人工种草28.22万亩,其中苜蓿占80%以上,新增养牛3万头,羊5万只,兔30万只,新增效益3000多万元,种草养畜户户均增收3000元。2003年我们的具体抓法是注重"三个转变",搞好"三个结合",实现"三个突破"。即:发展草业由劣质田向优质田转变,由分散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转变,由传统的粗放种植向现代的科学种植转变;要与发展牧业、生态环境、农民增收相结合;努力实现种植规模新突破,草畜结合新突破,草品加工新突破,力争"十五"末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万亩。三门峡市地处黄河之滨,河南省西部边陲,豫、陕、晋三省交界处。辖三县二市一区,总人口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万,总面积1574.4万亩,其中草山草坡面积732万亩,可利用面积51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由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粮食不能自给,大量的草山草坡和丰富的牧草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农民经济收入不高,部分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是当前的严峻现实。2001年,中国首届苜蓿发展大会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多次派人到山东东营、河北南皮、山西襄汾等地参观学习,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草畜互长、拉长链条、用销兼顾、立草为业"的指导思想,并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迅速掀起了人工种草热潮。2001年发展人工种草14万亩,2002年又发展14.2万亩。目前,草业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草业产业化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