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AP)是一种由预先短时间次最大强度抗阻练习引起的肌肉发力速度或爆发力急性增加的生理现象。目前的研究证实,将PAP应用于体育实践之中,对激活肌肉力量、提高运动成绩等方面起积极作用。由此,关于PAP诱导方法的研究开始大量开展。但由于PAP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影响PAP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多,如何成功诱导并产生最佳的PAP效果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将对PAP诱导方法和应用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能够产生明显、有效的PAP的诱导练习方法,并分析其规律和应用策略,有利于PAP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对"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诱导""激活"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己有研究进行回顾,重点阅读收集近几年关于PAP诱导方法及实践应用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练习均可有效诱导出激活后增强效应,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专项生物力学特点,选择与运动专项相似的肌肉收缩形式往往能起到积极效果;(2)进行诱导练习时,遵循"强度大、次数少、时间短"和"强度小、次数多、时间长"的原则,控制PAP与疲劳效应间的关系,尽可能诱导最佳PAP;(3)诱导练习后PAP出现时间具有项目类型及训练水平特点:专业运动员较业余运动员PAP出现时间更晚、持续时间更长;爆发力项目运动员较耐力项目运动员PAP出现时间更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激活后增强效应受诸多个体因素及训练因素影响,但通过尝试找到与运动员具体情况最相符合的诱导练习方式,施加合适的诱导强度和量,掌握激活后增强效应与疲劳效应之间的关系,依然可以最大程度的诱导出PAP,提高运动表现。另外,诱导练习是否可配合其他手段,如拉伸或泡沫轴滚压,使诱导练习产生的PAP更强或持续时间更长,同时使疲劳效应更弱或消失更快,以达到更强、更持久的PAP,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