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德育里的家庭价值观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新加坡自从1959年自治后,就在学校的课程中设置了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也是世界上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科目,并正式施教的少数国家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快,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伦理道德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家庭价值观念是属于家庭伦理,是联系家庭中每个人的情感纽带。家庭教育中的家庭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关系密切,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不可忽视。
  
  小学德育发展的阶段
  
  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政府就非常重视和提倡道德教育。不过,在不同阶段,其名称和内容会有所偏重。如:
  


   第一阶段:新加坡实行自治到加人马来西亚期间,华校开设伦理教育,目的是要陶冶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良好的品德,以便将来做个有自尊心的好公民。
  第二阶段:是独立后的公民教育阶段,目的是要培植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学生认同国家及其利益,自觉地去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第三阶段:对道德教育进行改革。《生活教育》是将公民、历史和地理合为一体的课程。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建设国家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本国的地理环境,理解和评价东方和西方传统中的合理因素,维护和弘扬东方文化价值观。
  第四阶段:政府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对道德教育进行反思,认为工业化虽然带来繁荣,但也影响国民的道德水准,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第五阶段:1988年,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适应现代儿童的需要,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决定改组《好公民》教材组,由该组负责修订及开发新的小学道德教育教材,实施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以配合政府政策和现实的要求,为建立一个优雅的社会而努力。当时我被教育部委任负起执行这个任务,要在1990年开始在全国一、二年级推行,整个课程分三年完成。于是我们着手筹备、编写教材,在试验学校进行试教,同时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师培训和向学校领导进行宣传新的教材和教学法。
  新《好公民》课程的架构
  在谈论的新《好公民》课程中的家庭价值观前,让我们先了解新《好公民》课程的架构。
  新《好公民》课程的架构,是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的五个范畴上,也反映出儿童的成长过程。这五个范畴是以个人为起点,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与世界。其目标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
  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作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
  在技能方面:教导学生在面临困难时,要掌握应付处理的技能。
  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在教学法方面,我们选择使用以下四种:
  1 文化传递法:是用直接灌输道德或价值观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学,将过去累积的道德榜样、规则或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
  2 设身处地考虑法:鼓励学生在作出评论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利益。
  3 价值澄清法(改良):通过道德或价值观的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做出决定。重视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改良的部分,是最后重视教师的分析和指导。
  4 道德认知发展法:通过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一个层次。
  在课程的教材内容上,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六年级以“国家与世界”为中心。
  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家庭价值观
  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我们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其目的是要协助新加坡政府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集力的社会。
  社会发展、青年与体育部也随后发表了《家庭价值观》:强调“亲爱关怀,互敬互重,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这两份文件指导着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新《好公民》课程的主题有七项,即培养品德;发挥个人潜能;培养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意义;促进社区精神;助长文化与高尚品德;发扬献身国家建设精神。课程的教材内容包括15个道德领域,35个德目。如:仁(爱己、爱人、爱物)、孝(孝顺、缅怀祖先)、家庭和谐(手足情深、维护家庭声誉、家和万事兴)、礼(尊敬他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守法)、责任感(对己、对家庭、对他人、公德心)、忠(爱校、以我校为荣、敬业乐业、爱国)、信(守诺言、自信)、诚、勇、毅力、节俭慷慨(节俭、慷慨)、义(公正、平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睦邻、种族和谐)。其中家庭价值观分布在4个道德领域里的8个德目。如:
  


  从上表所列,我们看到家庭价值观的重点在孝、家庭和谐、尊敬(家中)长辈及对己、对家庭的责任感。家庭价值观念的强调,在六年的小学德育教材的216课的课文中,有51课与家庭价值观有关,占总课数的23.61%。
  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随着环球化的发展,新加坡年轻人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容易犯上漠视家庭的倾向。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家庭价值观念,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只有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及推行家庭价值观,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才能遏制漠视家庭事态的蔓延。所以政府在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后,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在2002年又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旨在通过开设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家长、学校员工和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技能,进而促进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发展。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如果年轻人有漠视家庭的倾向,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慈子孝,家中个人互相爱护扶持,互相敬重,互相关怀;尊敬长辈,凡事沟通,不让家人担忧;而且人人注意维护家庭声誉,不做犯法的事,这也将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宁。由此可见,学校德育教导学生有关的家庭价值观念,将使学生从小认识并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这将能协助家庭教育的成功。如果家庭教育有所的缺失,不但将影响个人品格的发展,也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教材中展现出的家庭价值观念
  道德教育的教授不能靠抽象的理论、教条的死背硬记来实现。因此,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孩子身边的事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家庭价值观念。在小学德育的课程中,我们通过四个道德领域来培养小学生的家庭价值观。即:1 孝、2 家庭和谐、3 礼、4 责任感(对己、对家庭)。现在我们用部分例子来说明 教材中要培养的家庭价值观念。
  1 孝:包括孝顺和缅怀祖先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中华文化的美德,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人人皆有,问题在于能不能保持和提升。孝道是家庭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奉养父母、敬爱父母、让父母快乐、不让父母担心,不做令父母伤心的事,是传统孝道的主要内容,也是要培养的家庭价值观。这些家庭价值观念,都在小学德育的教材中展现。如:我们在一年级的第一课就以“爸爸早安,妈妈早安”为题(一上),让学生知道问候父母是孝顺的行为。以实例让学生了解要注意安全,不做令父母担心的事(一上:《上下校车要小心》);以实例说明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二下:《自刚伤了妈妈的心》);以实例说明问候父母及关心父母的健康,使父母感到快乐(《二上:妈妈病了》);然后要学生以实例说明他们怎样乐意帮助父母做事(一下:《帮妈妈做事》);以实例说明他们要做重要的决定前,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三下:《听爸爸怎么说》);怎样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感激(四上:《爸爸妈妈多么爱护我们》;并通过一些历史人物说明怎样孝顺父母(六下:钢铁大王加内基)。
  缅怀祖先,是表达对故去父母的一种敬重、追思的情感,所以在华人社会,要重视清明节(五上:《清明节到了》)。
  2 家庭和谐:包括手足情深、维护家庭声誉、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谐,在家庭价值观里是很重要的。兄弟姐妹之间友爱互助,将能促进家庭和谐。因此,学生以实例说明他们必须尊敬兄姐并接受兄姐的教导(一下:《谢谢姐姐帮助我》);以实例说明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三下:《兄弟姐妹相亲相爱》);通过历史人物曹植的故事来说明手足情深(四下:《七步成诗》)。
  维护家庭声誉,是孝道的表现,也是爱家的表现。学生以实例说明怎样的言行对于维护家庭声誉有帮助(四下:《怎不叫她难过》);能说明为什么他们应该维护家庭声誉(六下:《妈妈不再忧愁了》)。
  家和万事兴,是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学生能以实例说明一家人一起用餐能增加家庭乐趣,促进彼此感情(三上:《和大家一起吃饭》);以实例说明家人互相共心和体谅,能维持家庭和谐。五上:《—个和谐的家庭》)。
  3 礼:尊敬(家中)长辈
  尊敬家中长辈,是孝道的延伸。学生以实例说明怎样问候和关心祖父母(一下:《子香子明爱公公》);能说出长辈的正确称呼(二上:《怎样称呼长辈》);能说明他们应该照顾家中的老人(三下:《我陪婆婆出门去》)。
  4 责任感:包括对己:对家庭
  孔子指出照顾自己,不要使父母感到忧虑,也算是一种孝行。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已的责任感,即不做危险的事,让父母担心(一下:《不做危险的事情》)。
  学生以实例说明乐意帮助父母亲做事,不但是孝顺的行为,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一下:《帮爸爸做事》);以实例说明他们应该帮忙做家务(二上:《一起做家务》)。
  
  结语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和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道德教育的实施,也要照顾到各种族的感受,不能脱离这个现实来谈道德教育,尤其是家庭价值观念。因为文化、风俗、宗教不同,家庭价值观的呈献可能也就不一样。华族的小学德育中的家庭价值观,基本上是以儒家伦理为本。我们不能强制其他种族接受。
  如果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只是要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那是很难提高人的素质;忽视家庭价值观的培养,将难使家庭和谐。这是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关注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