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科收治的11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2016年9月~2017年7月我科11例前庭神经炎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结果 2.1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例,占本组误诊病例之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时间短,大多为数秒钟,常与特定的头位有关,眼震常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次检查可眼震及眩晕可消失或逐渐减轻。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学术推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识,但也出现泛化的趋势。前庭神经炎患者初期症状主要为持续性眩晕,视物旋转,不敢睁眼,急性期过后可出现发作性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明显相关性,以头部向患侧活动时较多出现。容易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混淆,另外有部分前庭功能损伤比较轻的患者,起病初期并没有持续性眩晕的症状,而是以活动后短暂的头晕为表现,且有特定的头位变化发作头晕,以这些症状为表现的患者更容易被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延误正确的治疗。在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证据不足时,应常规作有关检查明确诊断。误诊为后循环缺血4例。后循环缺血是神经科医师非常熟悉的疾病,而且前庭神经炎的主观症状特异性并不强,与后循环缺血的症状相似,而神经科医师对前庭神经炎这类疾病不了解,患者容易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而被误诊。2.3误诊为前庭性偏头痛1例。此例患者既往有前庭性偏头痛病史,此次发作初期呈持续性眩晕,接诊医生未行详细的辅助检查,按照以往的诊断予以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前庭功能检查的设备不普及,未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在前庭神经炎的识别方面诊治经验始相对欠缺,是导致误诊常见的原因。为了有效的降低误诊的发生几率,医务人员应不断的补充自身知识水平,熟练地掌握各种眩晕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果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则应该完善相关前庭功能的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以提高前庭神经炎的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