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同一气道, 同一疾病”

来源 :健康忠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医对“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研究上有许多认识。如:1、在解剖生理上密切的联系,同属于一个系统;2、与遗传基因的关系非常密切;3、存在于同一个气道上、下两部分的高反应性;4、存在鼻肺反射(又称鼻支气管反射、鼻心肺反射);5、病理学改变也很相似,包括炎性细胞浸润等等。这里主要从中医角度分析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关键词:鼻炎哮喘“同一气道,同一疾病”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是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过敏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影响”后,明确提出的新观念,对耳鼻咽喉科和呼吸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过敏性鼻炎或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thinitis,AR)和支气管哮喘( bronchial asthma,BA)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两者同属呼吸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都易被过敏原诱发。两者除主要临床表现的部位不同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均阐述了肺与鼻的官窍与脏腑之络属关系。肺与鼻的生理关系:中医把肺、气道、喉、鼻统称为“肺系”,四者密切协调,共同维持人体呼吸气息出入的正常生理活动。肺气贯通于整个肺系,上达鼻窍,肺气充沛,肺系功能正常,肺鼻协调,共同完成肺气之“宣”与“降”的功能,使精气、卫气上注清窍,鼻窍得以濡养,护卫而通利,嗅觉敏锐。故有“天气通于鼻”及“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之说。《严氏济生方·鼻门》亦有“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也,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等论述。肺气宣畅,则呼吸平和、鼻窍通畅、嗅觉灵敏、声音洪亮。反之,肺主气司呼吸之功,又取决于鼻之气门的通畅与否。通畅则和,失畅则影响肺之宣降而出现咳嗽等症状。气虚卫外不固,风寒易于乘袭,以致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加重。新感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气阻塞而上逆,发为哮喘。若风热犯肺,蕴热内蒸,
  热壅清道,则津液化浊,或因触昌风寒,甚则郁久化热,发为鼻渊。外邪犯肺,冷气搏于面气,停结鼻内,变生患肉。名日鼻痔、鼻。若肺气亏虚,卫表不固,外邪风冷乘袭,津液停聚而致鼻闻异味,鼻腔发痒,涕出如注,量多而稀,喷嚏频作,鼻塞不通者日鼻鼽。故很早古人就认识到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
  2、病因相关性的认识:
  过敏性鼻炎又名变应性鼻炎,一般认为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的“哮病”范畴。哮病和鼻鼽在病因上外因多与“寒”相关。中医认为鼻鼽的外在病因,以风寒为多,燥、火、湿、热次之,在《黄帝内经》中多个章节论述,并且提出致病的原因为正气不足、外邪入侵与该年岁气,即天气地候环境温度、湿度、压力之总和与素体的弱化,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外台秘要》说:“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秘传证治要诀.卷十》“流涕者,脑冷肺寒所致”。纵观古代医集,哮喘亦与寒邪引发,张介宾《景岳全书》云“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秦景明《病因脉治》道“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为窠臼,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综观近年来对哮病的报道,急性发作期多以风寒为患而导致肺部的宣降失调从而发生痰鸣气喘。哮病与鼻鼽和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东汉·华佗《中藏经》日:“肺实则鼻流清涕”。论述了平素高梁厚味,伤及脾胃,脾胃生化乏源,肺气不足,而脾虚痰湿内聚,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故反复发作鼻塞喷嚏。何梦瑶《医碥》云“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哮病和鼻鼽在临床上的观察上,都与接触异物、异气有一定关系,这即西医所述的变应性。哮病和鼻鼽的发生系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鼻鼽内因责于肺、脾、肾三脏的气阳不足,外因由于风寒、饮食、异气等侵袭鼻窍所致。哮病内因责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宿根。外因责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精辟地将哮喘的病因病机总结为“哮即痰喘之久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综上所述。哮病和鼻鼽在病因上非常相似,即他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3、病机相关性的认识:
  鼻鼽与哮病都属肺系疾病,二者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鼻鼽在脏腑病机中,以肺为首。鼻为肺之上窍,“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盖肺主宣发,外合支毛,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肺受寒邪,肺气失宣,则鼻窍不利,而致鼻鼽。肺气不足,则治节无权,水液失于输布,凝液为痰,邪入肺经,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气机升降不利,发为哮喘。伏痰之宿根,留于肺中,影响肺之宣降,肺气失宣,鼻窍受累,津液壅塞,则为流涕、鼻阻,如有反复,而致鼻鼽。鼻鼽和哮病与肺脾肾三脏之不足有关。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鼻为肺之上窍,气体出入门户,故鼻的健旺亦有赖脾气的滋养。脾运失司,湿浊内停,则鼻内肌膜淡白肿胀,鼻塞不利,日久可有瘜肉之变。《素问·玉机真藏论》早己论及:“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因此脾肺气虚,营卫不和和及外邪入侵是过敏性鼻炎反作、复发作的内外因素。肾气亏虚,肺失温煦:因肾主水,肾藏精,主纳气,为气之根,又主命门之火,肾中精气充盛,肺得温养;肺要完成其司呼吸之功能,要依靠肾之纳气来协助。肾气充沛,摄纳正常,呼吸之气方可由肺气肃降而下纳于肾,肺和鼻才通和。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化源匮乏,或长期劳累过度,耗伤肾精,而致肾精不足。气之根在肾,肾的精气不足,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可致喷嚏频频。若肾之阳气不足,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上泛,则致鼻流清涕不止,鼻内肌膜淡白肿胀。故鼻鼽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哮喘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宿痰是其病理因素,哮喘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所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病位在肺,但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肺之功能。哮喘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4、从相关性指导治疗方药:
  哮喘和鼻鼽反复发作性疾病,每因气候变化、外感、饮食等诱因而诱发,都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祛邪为主,重视祛风抗敏,佐以化痰活血,但须分清寒热;迁延期治当标本兼顾,分清主次:缓解期以治本为主。根据导师在临床上的治疗小儿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潜方用药上,大体概括为;发作期;外感风寒一治疗上温肺散寒,祛风通窍,用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绒、五味子、细辛、紫菀、款冬花、防风、川芎、辛夷、白芷等);外感风热一治疗上祛风清热,化痰通窍,用以银翘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麻绒、杏仁、黄芩、牛蒡子、川射干、京半夏、花红皮、甘草、辛夷等):痰热犯肺一治疗上清热化痰,宣肺通窍,用以苏葶麻杏石甘汤加减(苏子、葶苈子、莱菔子、麻绒、杏仁、黄芩、牛蒡子、川射干、桔梗、枳壳、辛夷等);痰湿犯肺一治疗上燥湿化探,用以新制六安煎加减(京半夏、化红皮、苏子、杏仁、紫菀、款冬花、辛夷等);缓解期用以膏方、三九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在膏方上分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及相互交替出现,分别用以补肺气、健脾补气、滋补肾气的药做成膏方长期服用,临床验证效果及家长反映良好。
其他文献
作为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绍兴市借鉴城市共生理念构建了基于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无废城市,介绍了其指标体系、项目清单、任务清单和构建成效,并根据建
水环境质量底线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水环境质量底线制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