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3-12岁健康儿童24小时心电监测(Holter)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并与普通心电图(ECG)比较;探讨健康儿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明确HRV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1616例健康儿童按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7-10岁)、青春前期组(11-12岁)分成三组,按照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法分成四组,行Holter和ECG检查,统计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1581例行24小时HRV五项时域值分析,并按年龄组、性别及室性早搏分组进行HRV的比较。结果:(1)ECG和Holter示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R、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PR间期外其余各组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2)健康儿童Holter和ECG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X2=10.469,P=0.001)。(3)Holter和ECG诊断心律失常类型上有差异。(4)不同年龄组Holter检测7种心律失常阳性率结果。(5)不同年龄组室上性、室性早搏、I°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与3-6岁组比较,7-10岁和11-12岁组室性早搏发生危险度明显增加(OR=1.31和2.04)。但7-10岁和11-12岁组之间比较无差别(P=0.054)。(6)男女室上性、室性早搏、I°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7)HRV五项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总体上均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每两组之间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NN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NX)三项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SSD和PNN50在7-10岁组和11-12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RV五项时域指标值男性高于女性,SDNN、SDANN和SDNNINX三项指标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SSD和PNN50指标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按室性期前收缩分组HRV五项时域指标均数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R、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2)健康儿童Holter检测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最高。Holter与ECG检测的心律失常类型不同。(3)健康儿童中室上性、室性早搏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青春前期更明显。I°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4)健康儿童中室上性、室性早搏、I°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性别无关。(5)健康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随年龄的增长发育渐趋完善和平衡。(6)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最为显著,可能提示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7)健康儿童中室性早搏的发生大部分为良性早搏,即使是Lown分级Ⅲ级的,其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尚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