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盈利构成都是以利差为主导,业务结构较为单一,多元化程度不足。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行业监管力度的日益增强以及其他竞争主体的不断涌现,商业银行传统的极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极大挑战。面对行业环境、监管政策等变化以及自身的业务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业务创新、资源整合、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自身的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那么,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是否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是否有利于经营风险的降低,以及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来推动绩效提升和风险下降?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制度、规模等差异在业务开展上存在较大不同,不同类别的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介绍了多元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定义、发展路径、实现形式以及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梳理,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了产权性质差异对不同类别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影响,从多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其经营绩效和经营风险的影响。然后,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选用熵方法来衡量商业银行多元经营程度,将国内的上市商业银行分成大型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从绩效和风险两个角度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加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对大型国有银行效果更明显。从对经营风险的影响角度来看,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大型国有银行的经营风险,但是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最后本文根据现状分析、理论研究、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即商业银行要推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控制,培养核心竞争力,监管主体要优化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共同推动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稳健、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