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石,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少年强不仅体现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和体育精神方面有所体现。体教融合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是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了解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借鉴国内外体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丰富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理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教融合进行深入解读,并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进行分析,剖析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体教融合模式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维度:1)基础支持维度:包括训练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支持和科研水平4个三级指标。2)训练竞赛维度: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构建较为完备,但业余青训竞赛资源不足,使竞赛融合度不够充分,发展存在不协调问题。3)协同效应维度:竞赛成绩优异,职业球员培养成效显著,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比率有待优化,整体输出存在压力。4)人才培养维度:在人才培养维度中,培养体制和文化教育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权重较高,资源效果的叠加和良好的足球底蕴有利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高质量发展。5)社会保障维度:社会保障维度是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外部环境,只有运行在经济、文化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充分保障。2.体教融合模式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意义:1)有利于拓宽招生渠道,实现科学化选材。由于选材方法较为单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参训动机不足等问题,通过体教融合培养模式对后备人才选拔有利于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促进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实现后备人才的科学化选材。2)有利于推动体育、教育融合,落实可持续发展。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着力点,统筹把握并处理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和学生体育参与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推动国家体育和教育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完成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提升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效率的双重任务,切实树立和践行可持续发展观。3)有利于培育足球文化育人理念,提升足球文化战略地位。足球文化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健康的足球文化是我国足球发展战略的核心使命。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中植根足球理念,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体教融合模式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1)竞赛体系不够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注重结果,过程监督不足;青少年体育竞赛方法的研究与设计存在局限性;各属地联赛融合度不够。2)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青少年球员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培养体系尚不健全;教练员、裁判员等技术人才培养滞后;经费投入产出比较低。3)青训系统发展不协调。校园青训蓬勃发展,职业青训和业余青训存在结构欠缺;各系统联系不密切。4)学训矛盾。人文素质教育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被淡化为可有可无的形式,致使科学文化素养较低,影响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门照搬现有训练模式,未掌握学训结合的规律,无力构建适合我国青少年后备人才发展的"教体结合"竞训模式。研究结论:1)体教融合培养模式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较为合理。2)优化足球文化是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激发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活力,形成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并取得良好的培育青少年球员效果。3)依据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体作用,通过体育系统和社会力量协同发展,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融于教育系统,共同构建创新融合培养模式,促进青少年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4)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强化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员投入配比,增强球员整体输出比率,提高足球运动普及,以此践行科学发展,铺设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新道路;营造政府、社会均衡的组织环境,加快管办分离,明确治理目标,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构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发展新格局;优化足球文化政策,强化足球文化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高考中,发挥好学校体育在体教融合中基础性作用,从而扩大足球运动的普及,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