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做了偏重“物化”观、“生产本体论”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话语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即在所为人们熟知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矛盾运动的理论结构层次之上,耸立着一个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结构层次,据此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诠释为“两结构层次说”。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即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两者的互动生成过程体现为社会发展中工具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以社会研究中行动与结构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研究从“生产本位论”的解构到“生活/生产互构论”研究范式的重构,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行动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点。
其他文献
拉康认为,主体对自己的最初认知是模糊的,其建构过程大大地受到"他者"的影响和干预。笔者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美丽新世界》中的主人公约翰的自我认知过程进行解读,从对自
<正>一、巴蜀文化的多元构成与纵横传统古蜀之地虽曾创造过辉煌一时的文明,但因地理隔绝的原因,其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蜀文化真正开始获得长足发展是在先秦时期。进入春秋战
会议
对ASP-30钢制作的成形模细台阶断裂原因进行分析,金相分析结果表明基体的成分、组织和硬度均未发现异常,而电加工产生的残留应力和电加工白层是导致细台阶处断裂的主要原因,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