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此条件下运动机体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点与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14名作为研究对象,完成最大摄氧量测试之后2周进行高温高湿环境运动实验,实验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环境运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运动环境为设定于温度36.0℃、相对湿度60.0%、氧含量20.8%的封闭空间。实验中要求受试者衣着轻便,进行适当热身之后于跑台上进行中底强度运动(<60%VO2max)至力竭(力竭标准:①受试者核心温度>39℃;②受试者心率达到预计最大心率(HRmax);③受试者主述不适或在鼓励下无法坚持运动。实际情况以受试者主述为最重要停止标准)。运动中实时测量受试者的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核心温度(Tc)等生理指标。而后将实验所得心率变异性的数据按照运动时间每5min/段分为6段:①运动开始-运动5 min、②运动5 min-运动10 min、③运动10 min-运动15 min、④运动15 min-运动20 min、⑤运动结束前10 min-运动结束前5 min、⑥运动结束前5 min-运动结束。进而分析每段时间内HRV的时域指标:SDNN和RR triangle index(常用的心源性猝死预测指标),以及频域指标:LF/HF、RMSSD(常用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指标)。分析对比6段时间内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得出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HRV的变化特征。结果:1)受试者运动29.64±2.76 min后达到力竭,力竭时刻HR达到197.86±9.79beats·min-1(≈100%HRmax),Tc达到39.15±0.30℃。2)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第2-5段时间的HRV时域指标(SDNN和RR triangle index)与第1段时间的时域指标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且SDNN均小于50 ms、RR triangle index均小于15。3)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HRV频域指标LF/HF呈现出先略微增高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其中第5、6段时间与第1段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与1-4段时间相比,第5、6段时间LF/HF的比值最接近1。另一方面,RMSSD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先显著下降后略微升高的趋势,其中第2-5段时间均显著降低于第1段时间(p<0.05)。结论:1)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由于机体散热途径被抑制,需要通过血液运输至体表散热以降低核心温度,机体的心血管系统承受着极大的负荷(100%HRmax)。2)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的HRV时域指标呈现出高的猝死风险(SDNN与RR triangle index的降低),但是由于本实验是在运动中测量HRV,所以是否可以沿用非运动状态下的评判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分析。3)高温高湿环境力竭运动过程中机体的HRV频域指标呈现出运动前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LF/HF增加和RMSSD的降低),运动后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LF/HF降低和RMSSD的增加)、交感与迷走神经兴奋性趋于平衡(LF/HF的比值接近1)的特征,可能与该环境下运动机体的应激与适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