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圆斑病(Bipolaris zeicola)是一种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玉米叶部病害。该病害早在1938年就有发生,随后美国、中国、尼日利亚、德国和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报道,在我国,于1958在云南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吉林省成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后期由于使用抗病品种,此病害仅在我国零星发生,然而近年来该病害有上升趋势。为了明确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离了采集自云南(YN)、公主岭(GZL)、德惠(DH)、克山(KS)4个地区的玉米圆斑病病菌,进行了病原形态和病菌ITS序列比较。随后对其进行不同生长条件的比较试验,主要包括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碳氮源、不同pH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①供试菌株YN、GZL、DH、KS在PDA、PSA、OMA、MLEA、Czapek、WA、Rhicard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在相同培养基生长速度略有不同,但均在OM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②供试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后,放置在5℃、10℃、15℃、20℃、25℃、30℃、35℃、40℃培养,结果均以温度为30℃的PDA培养基生长最快。③供试菌株在以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Rhicard培养基中,均以在含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以含硝酸钠、蛋白胨、苯丙氨酸、甘氨酸、蛋氨酸、牛肉粉、硫酸铵、硝酸铵和氯化铵为氮源的Rhicard培养基中,均以在含牛肉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含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慢。④供试菌株在pH值为5、6、7、8、9、10、11、12的PDA培养基中,菌株YN、DH在pH值为6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而菌株GZL、KS在pH值为5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地区玉米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OMA,最适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粉,最适pH值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