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超薄薄层样品的深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技术将溅射与电离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开,可以有效地减小基体效应,并且提高原子利用率[1],由此发展起来的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laserdesorptionand laser post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LD-LPI-TOFMS)已经被用于元素与分子的分析中[2]。该技术的诸多优势,特别是在原子利用率上的优势为激光技术实现纳米薄层的深度分析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我们搭建了一台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用于纳米薄层样品的深度分析。我们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Ta片上分别镀上了几到几十nm厚的Ni。解吸激光(波长532 nm,脉宽5ns)以45°角入射到样品表面,光斑直径为150μm。在纳米薄层的深度分析中,解吸激光的能量要尽可能的低,我们选用的激光功率密度刚好大于Ni的剥蚀阈值,为9.0×10~7 W/cm~2。后电离(波长266 nm,脉宽5 ns)平行于样品表面入射,离样品表面约1 mm,,功率密度为8.2×10~8 W/cm~2。相对低能的解吸激光入射到样品表面,表面层的物质在解吸激光的作用下热蒸发形成中性原子,这些中性原子扩散到后电离区,被相对强的后电离激光照射,发生非共振多光子电离(non-resonance multiphoton ionization, NRMPI),进而进入质量分析器被检测。随着激光脉冲的进行,样品被一层一层地剥蚀出来,信号强度随脉冲个数的变化反映了样品含量随着溅射深度的变化,从而实现了对薄层样品的深度分析。通过这种方法在镀Ni超薄层样品上实现了~0.026 nm/pulse的平均剥蚀率,使激光技术分析纳米薄层样品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阐述了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空间综合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并对试验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为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 The neces
亚洲史料研究中心是村山富市首相在任期间提出的为加强世界各国认识、了解日本而设立的。考虑到并不是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可以到日本的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国文学馆以及
期刊
1教师示范批改,逐步引导学生示范批改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批改作文的前奏。示范批改时,教师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好作文和差作文,分别在班上公开批改。批改时,教师先印发(
<正>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明确指出:美国独立后的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毫无疑问是资本主义经济,
<正> 韦伯以不同的价值观和动机为基础,将比较方法应用于经济史研究。在这方面,前近代中国的晚期被用来作为这种方法最为有趣的检验对象之一。大卫·杰尔纳曾运用韦伯的方法
对某隧道区间段和附近地表的振动进行实测,采集不同工况的顺车行水平方向、横车行水平方向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加速度时程,并转化为傅里叶幅值谱进行衰减规律的频谱分析,对其加
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政和办公的地方。在政事堂工作的秘书人员人数众多,他们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但也有极少数人成了古代秘书队伍中的败类。如代宗朝的主书卓英倩、李待荣;
分析了汽车防盗报警器在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中误报警的原因,并根据电磁兼容理论和产品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滤波和提高触发电压两种整改方法,并论述了各自的技术实现方法及优
阐述了常用的无源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两种设计思想,并根据实际设计的经验说明了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最后举出了工程应用实例。
本文考察了空竹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了空竹的价值和功能,指出了空竹文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