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破坏性影响。青少年抑郁与家庭系统及个体心理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是青少年抑郁的两个重要预测变量。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日益受到关注。Antonovsky认为,心理一致感(Sense ofCoherence,SOC)是指个体对生活总体的感受和认知,是一种深入、持久,同时又具有动力性的自信心。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的个体认为压力是可解决的,能够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有效应对压力,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与普遍性抗拒资源(General Resistance Resources,GRRs)和普遍性抗拒不足(general resistance deficits,GRDs)有关。普遍性抗拒资源是指一切能够用以应对应激的资源。普遍性抗拒不足是指可能导致个体情绪情感混乱的事件和危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教养是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青少年拥有的普遍性抗拒资源(如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支持与关爱)越多,越有助于其心理一致感发展。与父亲相比,母亲是孩子主要的养育者,她们与孩子的互动更多、情感上的联系更密切。已有研究显示,母亲教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如焦虑和抑郁)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济南市5所中学122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母亲教养(包括母亲关爱、控制)及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关爱、心理一致感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均显著负相关;母亲控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与心理一致感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显著相关。(2)母亲关爱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心理一致感之间起中介作用,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在母亲关爱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