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肠是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盲区,以往的检查手段如: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对小肠疾病诊断的阳性率较低,约在40%左右,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也不超过50%,而且推进式小肠镜操作技术要求高,患者痛苦大而难于广泛开展。由Swain和Iddan等研制的胶囊内镜成功地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我院自2004年以后的二年时间内完成了114例检查,发现了一些以往常规方法未能确诊的疾病。方法2004年2月~2007年10月间应用M2A胶囊内镜对114人进行检查,其中男56例,女58例,年龄在14岁~85岁之间,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以下简称出血组),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消瘦原因待查患者38例(以下简称腹痛组),无症状查体者31例(以下简称查体组)。出血组和腹痛组患者经过多次的电子胃镜、结肠镜、小肠系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扫描,除22例患者发现胃粘膜发红、胃内息肉或结肠息肉以外,余均未发现可解释临床症状的阳性病变。结果45例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中,有34例患者诊断为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75.55%(34/45),其中小肠Crohn’s病10例,小肠血管畸型9例,小肠粘膜炎症15例和小肠息肉样隆起12例,其中5例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另有小肠憩室2例;持续腹痛、腹泻组的38例患者中,小肠粘膜糜烂13例、回肠末端多发小溃疡7例和小肠多发息肉5例;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65.79%(25/38);而31例健康查体者中有3例可见小肠多发细小的息肉样隆起,5例为小肠粘膜的炎症,10例为胃粘膜炎症,其余13例未见任何异常;疑诊小肠疾病的83例患者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71.08%(59/83),所有被检查者中,发现2处或2处以上病变的为41例。胶囊内镜对出血组患者小肠粘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腹痛组,二者无明显差异;出血组患者胶囊在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均明显少于查体组。讨论1.胶囊内镜对小肠粘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所有疑为小肠病变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小肠疾病的总检出率为71.08%,与国外文献报道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为70%左右,戈之铮等胶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的阳性率为73.3%结果相一致,对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小肠镜相似,而比小肠镜更安全,无痛苦。2.胶囊内镜最适合于小肠部位粘膜病变的检查:胶囊内镜在食管内的停留时间很短,观察食管粘膜的病变十分困难;胶囊内镜随肠道的自然蠕动而观察到整个小肠腔内的粘膜病变。M2A胶囊自带电池的工作时间为6~8小时,胶囊内镜虽然也能够检查出一部分胃粘膜的病变,但是它还不能够胃镜和结肠镜的检查作用。3.胶囊内镜在胃肠动力功能检测:吞服M2A胶囊是一个近似于生理的胃肠道运动的过程,利于观察受检者的胃肠道动力情况。本试验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组患者的胃、小肠通过时间和胶囊排出体外时间明显少于查体组,可能是因为患者出血后,胃肠道腔内残存的血液和不断涌出的血液刺激了肠道的迷走神经反射,加快了胃肠道的蠕动,使肠道动力加快所致。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