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由26块足骨和关节组成,并共同参与足踝的运动功能。足弓作为足部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在跑步着地前期,为人体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支撑和缓冲作用;着地后期,为人体提供了向前的推动力。足部肌力对稳定足弓结构,增强运动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跑步时的每一个步态周期中,足部肌群控制足弓形变的程度和速度,当其不能正常收缩时,足弓的稳定性减弱,随之而来的异常运动模式可能会导致足部相关损伤的发生。由于目前关于足形与肌力、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的足弓高度,忽视了足长、足宽等其他足部形态指标的影响,同时肌力的测试多以踝关节力量测试为主。我们认为,踝关节力量更多的与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肌力有关,因此研究应该更加关注足部本身内在肌与外在肌的力量,以更直接地反映足部肌力的真实水平。综上,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测量跑步爱好者的足部形态特征(足长、足宽、截脚长、足弓高度等),探究其与足部肌力(第一足趾拉力、其余四趾拉力、跖趾关节力量)和运动表现(纵跳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为提高下肢特别是足部运动表现,预防和减小足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6名男性跑步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足部形态学测量均由同一位康复治疗师通过触诊优势侧足部找到跟骨粗隆、第一、五跖趾关节中心、足舟骨粗隆的位置,并用可清洁的记号笔对位置进行标注。随后使用Sylvac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足总长、截脚长、足宽、足舟骨高度以及50%足长处的足背高度。利用本研究中心自制的跖趾关节力量测试仪测量受试者尽全力下的跖趾关节力量。Ailitech-AFG500拉力计通过刚性连接物将拉力计的测量头与套在足趾的刚性套环相连接,分别测量受试者尽全力下的第一足趾拉力和其余四趾拉力。同时,利用Kistler一维纵跳台测试受试者尽全力完成的双足垂直纵跳高度。以上所有测试重复三次。本研究选取的足部参数主要有:1)足部形态:坐姿/站姿下的足长(cm)、足宽(cm)、截脚长(cm)、足背高度(cm)、足舟骨高度(cm)、足弓高度指数(AHI),即足背高度除以截脚长的百分比;2)足部功能:第一足趾拉力(N/kg)、其余四趾联合拉力(N/kg)、跖趾关节力量(N/kg)、双足垂直纵跳高度(cm)。使用偏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分析上述足弓形态与足部肌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显著性水平设定在P<0.05,相关性系数r。其中,|r|≥0.8:高度相关;0.5≤|r|<0.8: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r|<0.3:关系极弱。研究结果:校正年龄与BMI后:1)坐姿和站姿下的足长、足宽、截脚长与纵跳高度呈正相关(r=0.405-0.538,P<0.05);2)坐姿和站姿下的截脚长以及站姿下的足宽与第一足趾拉力呈正相关(r=0.440-0.559,P<0.05);3)坐姿和站姿下的足长、足宽、截脚长与其余四趾拉力成正相关(r=0.415-0.625,P<0.05),坐姿下的AHI与其余四趾拉力成负相关(r=-0.415,P<0.05);4)坐姿和站姿下的足宽与跖趾关节力量成正相关(r=499-0.600,P<0.05)。5)第一足趾拉力与纵跳高度正相关(r=0.390,P<0.05),但校正年龄与BMI后,这种相关性消失。此外,其余四趾拉力和跖趾关节力量与纵跳高度无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测量足部形态、足部肌力和运动表现等相关指标,探究跑步爱好者足部形态(足总长、截脚长、足宽、足舟骨高度以及50%足长处的足背高度)与足部肌力(第一足趾拉力、其余四趾拉力、跖趾关节力量)和运动表现(纵跳高度)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相关性。研究表明,足长、足宽、截脚长与足部肌力和运动表现呈正相关;足弓高度指数与足部肌力成负相关。据此可见,通过简便易行的足部形态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跑者的足部功能,如足部肌力和跳跃高度等,为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及预防/减小足部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