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提高小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能训练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s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实施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对抗能力不足,良好对抗能力前提是有良好平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平衡能力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减少身体动作代偿,进而提高运动表现;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但是很少有针对性地在青少年学生平衡能力方面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设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来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为青少年平衡能力的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实验法:实验对象:实验组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4班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生各19人;对照组为同校三年级5班学生,共38名学生,男女生各19人。测试方案: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三个测试:(1)功能动作筛查(FMS);主要评估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动态平衡能力,包括7个筛查动作和3个排除性测试:深蹲、过栏架步、前后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旋转稳定性;每个筛查动作有4个分数等级:3分(满分)、2分(及格)、1分(不及格)、0分(动作中出现疼痛)。(2)踝关节灵活性测试;主要测试踝关节灵活性,受试者对墙单足站立,屈膝,膝盖部位触墙,前后移动脚与墙面的距离,在脚后跟不抬起的前提下,测量脚尖与墙面的距离。(3)平衡失误计分测试;主要测试静态平衡能力,受试者分别站立在地面和平衡垫上,闭眼,手置于腰部,分别测试3种站姿(双下肢、单腿、前后并脚站)在两种支撑面(硬地面和泡沫垫)上站20秒,记录学生失误次数。实验方案:实验期间每个上课日对实验组进行20分钟的实验干预,共实施10周时间,其中第1周和第10周均为实验测试周;对照组正常进行常规课程内容。根据前测结果,设计以"灵活性-静态动作控制-动态动作控制-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思路。同时对实验组安排3个板块:动态拉伸、下肢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周一至周三主要进行动态拉伸和下肢动作模式训练,周四至周五主要进行动态拉伸和躯干支柱力量。研究结果:1)实验前后基本动作模式水平的变化:通过对比训练前后FMS测试数据发现,实验组男生FMS测试平均分从15.31提高至16.93,提高幅度为1.62,标准差从1.95降低至1.32,降低幅度为0.63,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对称动作数量前后测试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女生的FMS测试总分平均提高1.34分,不对称数量降幅0.88,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学生整体FMS测试数据和不对称动作数量变化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FMS测试中1分动作个数,实验组男生平均降低了0.86个,标准差降幅0.22,实验组女生平均降低了0.82个,标准差降幅0.18,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1分动作个数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两组学生0分动作个数均为0个,说明学生测试过程中没有疼痛出现。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动作模式和姿态平衡得到了显著改善,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动作模式和姿态平衡有显著作用。2)实验前后踝关节灵活性的变化:通过对比踝关节灵活性测试数据发现,两组学生的踝关节灵活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验后实验组男生左侧踝关节增幅0.37cm,右侧踝关节增幅0.19cm,女生左侧踝关节增幅0.17cm,右侧踝关节增幅0.18cm,对照组无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训练前后的左右两侧的踝关节灵活性无显著性差异。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踝关节灵活性有小幅提升。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踝关节灵活性有促进作用。踝关节灵活性正常可以减少膝关节灵活性的代偿,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平衡能力。3)实验前后身体稳定性的变化:通过对比平衡失误计分系统数据,实验组男生从训练前的13.57降低至训练后9.78,降幅为3.79,标准差降幅为1.94;女生从训练前的12.89降低至训练后9.12,降幅为3.87,标准差降幅为1.8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均数方面,女生降低幅度高于男生;但在标准差中男生高于女生,说明女生整体差别较小,个体差异性低;在正态分布百分位区间中,能够得出实验组男女生在这10周中身体稳定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姿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有显著提升。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姿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测试前后实验组的功能动作筛查具有显著性差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基本动作模式,增强动态平衡能力;踝关节灵活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骨骼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设计主要以灵活性为主;测试前后实验组的平衡失误计分测试具有显著性差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姿态控制和静态平衡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2019版新教材的投入使用,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着重于书本上知识的记忆为核心的旧目标上升到发展学科素养,全面育人的新目标。生物学科素养分别在四个层次上提出了要求,本文以这四个层次为出发点,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并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引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生物思维和提高生物素养,让学生加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提升社会责任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依据HAF 102《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法规5.5节要求,核电站安全级DCS需要进行设备鉴定。国内外通常是对通用平台进行鉴定。当平台应用到不同核电厂环境时,IEC/IEEE 60780-323虽然认可基于已完成的型式试验结果通过分析进行鉴定,但没有提出分析方法的具体要求。国外采用的分析法仅限于同一堆型不同机组间,以及系统架构及功能基本一致的情况,缺乏适用于不同堆型和架构的通用方法。通过对标准和核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良好的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形成了多元化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
为验证非安全级DCS系统电源机柜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能否保证结构完整性,对电源机柜进行抗震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通过谱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地震分析,并依据RCC-M规范进行评定校核。通过抗震分析所得结论表明,电源机柜在地震载荷作用下,能保证结构的完整性,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新一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明确指出:应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亲自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而若要转变教学方式,确保这一教学观念的顺利实现,就必须采用"情""境"交融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便是怎样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对此,文章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详细探讨了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的新思路,以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也不断进行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新课改的视野下,教师们将单元教学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来带领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整体学习,力求将情景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单元整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生成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寻求更具有新意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生物作为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再加上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导致学生未能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可从多方面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引领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后续应
目前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积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大大提升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准,尤其体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资源的整合之中。在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进行推进的过程中,积极对新课改的环境进行深度剖析,并了解具体的教学要求,可以帮助教师灵活地调整策略,这对于高中阶段生物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教师还要充分了解新课改环境之下的各项变化,进而在巩固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如今,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为此,本文一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把高中生物教学和高考对接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作为主体,培养高中生生物学习的核心素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建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以达到把高中生物与高考衔接起来的具体要求,学校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节约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