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实施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对抗能力不足,良好对抗能力前提是有良好平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平衡能力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减少身体动作代偿,进而提高运动表现;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但是很少有针对性地在青少年学生平衡能力方面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设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来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为青少年平衡能力的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实验法:实验对象:实验组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4班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生各19人;对照组为同校三年级5班学生,共38名学生,男女生各19人。测试方案: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三个测试:(1)功能动作筛查(FMS);主要评估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动态平衡能力,包括7个筛查动作和3个排除性测试:深蹲、过栏架步、前后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旋转稳定性;每个筛查动作有4个分数等级:3分(满分)、2分(及格)、1分(不及格)、0分(动作中出现疼痛)。(2)踝关节灵活性测试;主要测试踝关节灵活性,受试者对墙单足站立,屈膝,膝盖部位触墙,前后移动脚与墙面的距离,在脚后跟不抬起的前提下,测量脚尖与墙面的距离。(3)平衡失误计分测试;主要测试静态平衡能力,受试者分别站立在地面和平衡垫上,闭眼,手置于腰部,分别测试3种站姿(双下肢、单腿、前后并脚站)在两种支撑面(硬地面和泡沫垫)上站20秒,记录学生失误次数。实验方案:实验期间每个上课日对实验组进行20分钟的实验干预,共实施10周时间,其中第1周和第10周均为实验测试周;对照组正常进行常规课程内容。根据前测结果,设计以"灵活性-静态动作控制-动态动作控制-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思路。同时对实验组安排3个板块:动态拉伸、下肢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周一至周三主要进行动态拉伸和下肢动作模式训练,周四至周五主要进行动态拉伸和躯干支柱力量。研究结果:1)实验前后基本动作模式水平的变化:通过对比训练前后FMS测试数据发现,实验组男生FMS测试平均分从15.31提高至16.93,提高幅度为1.62,标准差从1.95降低至1.32,降低幅度为0.63,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对称动作数量前后测试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女生的FMS测试总分平均提高1.34分,不对称数量降幅0.88,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学生整体FMS测试数据和不对称动作数量变化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FMS测试中1分动作个数,实验组男生平均降低了0.86个,标准差降幅0.22,实验组女生平均降低了0.82个,标准差降幅0.18,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1分动作个数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两组学生0分动作个数均为0个,说明学生测试过程中没有疼痛出现。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动作模式和姿态平衡得到了显著改善,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动作模式和姿态平衡有显著作用。2)实验前后踝关节灵活性的变化:通过对比踝关节灵活性测试数据发现,两组学生的踝关节灵活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验后实验组男生左侧踝关节增幅0.37cm,右侧踝关节增幅0.19cm,女生左侧踝关节增幅0.17cm,右侧踝关节增幅0.18cm,对照组无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训练前后的左右两侧的踝关节灵活性无显著性差异。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踝关节灵活性有小幅提升。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踝关节灵活性有促进作用。踝关节灵活性正常可以减少膝关节灵活性的代偿,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平衡能力。3)实验前后身体稳定性的变化:通过对比平衡失误计分系统数据,实验组男生从训练前的13.57降低至训练后9.78,降幅为3.79,标准差降幅为1.94;女生从训练前的12.89降低至训练后9.12,降幅为3.87,标准差降幅为1.8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均数方面,女生降低幅度高于男生;但在标准差中男生高于女生,说明女生整体差别较小,个体差异性低;在正态分布百分位区间中,能够得出实验组男女生在这10周中身体稳定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10周功能训练,实验组学生姿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有显著提升。功能训练方案对于改善学生姿态稳定性和平衡能力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测试前后实验组的功能动作筛查具有显著性差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基本动作模式,增强动态平衡能力;踝关节灵活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骨骼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设计主要以灵活性为主;测试前后实验组的平衡失误计分测试具有显著性差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姿态控制和静态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