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17例病例报道)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回顾分析我科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探讨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技巧与疗效分析。方法对我科2017-2018年17名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20~67(50.30±17.50)岁。患者均行头颅DSA或CTA明确诊断后循环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24个,其中责任动脉瘤为大脑后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顶端分叉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小脑下后动脉瘤3例,多发动脉瘤4例(1例椎动脉瘤合并前交通及后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合并大脑前动脉瘤及烟雾病,1例大脑后动脉瘤合并同侧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合并双侧大脑中动脉瘤)。本组病人均接受开颅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17例患者中行早期手术9例,中期7例,延期手术1例。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枕下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以及联合翼点及颞下行多发动脉瘤夹闭入路,术前视情况策略性采用ommaya囊外引流,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处理梗阻性脑积水或释放脑脊液。动脉瘤处理方法包括动脉瘤瘤颈夹闭、动脉瘤孤立及血管成型。术后常规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等病情变化,分析术后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本组病例均由头颅DSA或CTA明确诊断。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12例;Hunt-Hess分级Ⅳ级5例.手术入路选择翼点入路2例、扩大翼点入路1例、颞下入路10例、枕下正中入路6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联合入路1例。一期ommaya囊植入+动脉瘤夹闭术3例,二期ommya囊植入+动脉瘤夹闭1例,对于高于鞍背的基底动脉瘤动脉顶端动脉瘤入路选择,我们通过CTA模拟并测量相关数据比较选择颞下入路还是翼点入路。17例后循环动脉瘤经显微手术瘤颈夹闭15例(包括1例多发动脉瘤),血管成型1例,动脉瘤孤立2例。17例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1月到1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出院时,GOS评分4-5分12例,2-3分5例,无死亡。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2例,电解质紊乱1例,颞叶梗死性出血1例。结论后循环动脉瘤采取显微夹闭手术同时策略性联合ommaya囊外引流,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等使用,可降低术后患者脑积水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灌区建设是实施兴水战略、加强农业灌溉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丈中对晋中市中型灌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
<正>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通知》指出,
在刚性涵洞及刚性地基条件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在箱涵洞顶两侧设置减载块(混凝土块体)对涵顶土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涵顶两侧的减载块,能够有效地改善涵洞洞顶受力情
<正> 本文收集了我科100例老年人及老年前期的脑电图,并加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00例均为我科从1984年至1986年选自本院者干部健康体检79例及门诊病人21例(其中神经衰弱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各类建筑塑料给水管材在建筑市场纷纷登台亮相。但近年来建筑给排水塑料管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易渗漏水、变形以及噪声过大等问题,因
本文介绍了定风量阀在通风空调系统中使用的优点,从高大空间现场调试的角度,对比风管三通调节阀和定风量阀在调试上不同的体验及效果。并简单介绍了多种应用方式在新风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