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LSS)是年龄大于65岁需要行脊柱手术的一个最常见疾病。虽然各种临床表现、电生理和影像学表现可用来协助诊断LSS,但是尚缺乏一个公认的诊断"金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和公认一致且足够详细的治疗方案来指导临床医生。Barz等于2010年首次报道了神经根沉降征(sedimentation sign,SedSign),并认为阳性SedSign可能具有诊断LSS作用。近年来,国外较多学者对SedSign做了研究,但对其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尚未定论,特别是其在腰椎管狭窄症诊疗中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争议。另外研究报告中曾多次提到阴性神经根沉降征的形成机制是由于神经根的重力因素使得神经根沉降到硬膜囊的背侧,但是至今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来证明。目的通过研究论证神经根是否随着重力因素沉降,来说明神经根沉降征与神经根重力因素的关系,为SedSign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充分理解SedSign的形成机制有助更好地应用SedSign。方法本研究包括12例研究对象,阳性SedSign组(n=6):2例LSS、2腰肌劳损、2例腰突症患者;阴性SedSign组(n=6):2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2例腰突症患者、2例正常参与者。分别各自比较组内患者仰卧位及俯卧位时神经根沉降征的变化。结果阳性SedSign组内,6例患者仰卧位时神经根悬浮硬膜囊中、即为阳性SedSign,在俯卧位时沉降到硬膜囊腹侧的神经根较前增多;阴性SedSign组内,6例正常参与者在仰卧位时神经根沉降到硬膜囊的背侧、而当该为俯卧位时神经根沉降硬膜囊的腹侧。结论本研究结果阴性SedSign组内神经根随着重力因素而改变沉降的方向,阳性SedSign组内神经根虽然没有整体改变沉降的方向,但是有向着重力方向沉降的趋势,这也暗示着阳性SedSign形成机制是还有一种比重力因素更加强大的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力量是抑制神经根向重力方向沉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