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谷氨酰胺为碳源,采用微波法合成碳量子点。此碳量子点在激发波长340 nm下荧光量子产率为13%,并且其发射光谱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原因可能与碳量子点的尺寸[1]和表面官能团形成的表面缺陷有关。透射电镜(TEM)表征显示碳量子点为近似球形分散均匀的纳米颗粒,粒径为2-4 nm之间。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随pH不同而改变,即pH=3-7时,随pH的增大荧光强度迅速下降,pH=7-10时,荧光强度改变幅度极小,生理p H范围内荧光稳定有利于碳量子点的生物成像。将白菜黑斑病原菌丝在碳量子点的PBS溶液(pH=7.4)中培养24 h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碳量子点进入细胞内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和隔膜中[2](图1),这为碳量子点在药用真菌与植物病原菌中成像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