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调控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影响小麦的适应性和丰产性。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鉴定了其不同春化基因、光周期基因位点的等位变异以及Ppd-B1和Vrn-A1位点的拷贝数。结果表明,在三个普通小麦品种中发现了一个新的Vrn-D1等位基因,将其命名为Vrn-D1c,该基因与隐性等位基因相比启动子区域插入了174bp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174bp的插入片段中包含五个顺式作用元件BoxⅡ-like,3-AF1 binding site,TC-rich repeats,Box-W1和CAT-box,这些顺式作用元件可能导致Vrn-D1基因表达量的增高。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携带Vrn-D1c的小麦品种其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携带隐性基因vrn-D1的材料,从而进一步证实了174bp的插入片段上调了春化基因Vrn-1的表达。表型分析表明,拥有Vrn-D1c的小麦品种在春化和非春化处理条件下,其抽穗期和开花期均早于拥有隐性基因vrn-D1的品种,这说明该174bp的插入片段能够促进普通小麦提早抽穗和开花。4种最为常见的春化基因型组合研究表明,拥有vrn-A1/Vrn-B1a/vrn-D1/vrn-B3类型小麦品种连续3年(2011-2014)的抽穗和开花时间均早于其他三种类型,而拥有隐形组合的小麦品种抽穗和开花时间最晚。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了两个新的光周期多态性组合Ppd-D1_Hapl-Ⅸ和Ppd-D1_Hapl-X,并表明了Ppd-B1_Hapl-Ⅵ类型小麦品种其抽穗和开花期最短,Ppd-B1_Hapl-Ⅳ类型品种其抽穗和开花期最长。通过鉴定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结果表明Vrn位点的等位基因组合vrn-A1/vrn-B1/vrn-D1/vrn-B3、Ppd-B1位点的Ppd-B1_Hapl-I单倍型以及Ppd-D1位点的单倍型Ppd-D1_Hapl-I占据着主导地位。本研究能够为选育具有较好适应性和适当成熟期的小麦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