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社会功能的文化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类节目是最能体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理想节目样式.活跃自由的话语机制,在公众视野范围内畅所欲言的表达方式使人们重新发掘了话语的潜能.谈话的目的并不是就某一话题得出是非分明的判断,而在于使观众可以平等地获得机会参与谈话,并在大众传媒中完整地展示其参与过程.节目的设置也并不是灌输某种终极价值或道德理念,而是平易近人地提供一个空间渗透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人文关怀.从这种意义上讲,谈话类节目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信息交流,而是在更深广的层次上体现了生存环境的健康与开放,个体理性精神与自由程度的提高与成熟,这一切将最终参与促进整个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谈话"已不再是一种仅仅依附于电视和广播的节目类型,而更多地是以一种普通人生存方式的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在电视节目中渴盼、呼唤着一些更具人情味的东西,更平易近人的节目.反技术之道而行之,加强节目的交流互动,是电视在技术社会中对人本观念的回归.电视被麦克卢汉定义为冷媒介,就是因为它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参与,充分发挥想像力,其特点是缺少和观众的交流互动.而电视谈话类节目却不但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多元平等的对话场,一个自由表达、交流沟通的舞台,而且为受众与受众、受众与媒体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途径,同时,因为谈话类节目的话题和内容的社会伦理功能的发挥,在社会转型期间给这个人心浮躁、人情淡薄的社会充当了润滑剂,从而在受众心目中重新树立起一个有责任、肯承担的媒介形象,因此谈话类节目本身也大受欢迎.此外,事实正在证明,在当代社会中,谈话类节目不仅仅具有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等传统的功能,其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在于"谈话"已成为一种让说话者全身心放松和纵情宣泄的方式.当然,谈话类节目也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控制,它甚至还是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世俗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于1993年正式出现于电视荧屏上,1996年开始迅猛发展,到2001年发展至顶峰,2003年在对中国电视观众的第一轮攻势过后,进入沉寂的深入探索时期.应该说,中国现阶段的谈话类节目,还只是个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了解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内部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特色,以及今日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风起云涌的现状及其文化特点,从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社会功能的诸多矛盾入手,对其进行重点详尽的文化分析,指出其发展中的缺失与空白,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充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我国的报业集团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集团,在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缺乏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对集团发展带来阻碍。本文将内部控制的概念引入报业集
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电视节目改变原来单一行政手段调节办法,全方位引入市场营销,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经营之路.该文通过电视节目的市场营销的内涵、内容以及与一般市场营
纸媒体是媒体中的元老,其发展演进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横行人类历史近两千年,辉煌的足迹超绝任何其他媒体.自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广播等新兴媒体的相继出现使媒体的市场
期刊
媒介是现代社会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人们不仅依赖媒介了解社会,甚至还按照媒介界定的方式去生活.该文以媒介作用的凸显为立足点,以大众传媒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为考察对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