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和显微构造实验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并证明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发现研究区的构造由于经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叠加改造,形成至北东向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变形程度加强。襄樊—广济断裂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保存了各种构造现象,这些现象记录着丰富的秦岭微陆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俯冲、碰撞的演化信息。论文系统阐述了随县、京山地区的构造岩层组合,由老到新依次划分为过渡性基底组合、大陆边缘组合、大陆—裂陷边缘组合、前陆盆地组合。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经历了扬子期到印支期的长期演化,并在喜山期形成前陆盆地,且遭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变形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从北东→南西方向构造分带性明显,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所处的构造环境划分为随县前陆冲断带、大洪山前陆断褶带、京山前陆盆地;纵向上划分为扬子构造层、印支构造层和后扬子构造层、大陆边缘构造层,是构造旋回的地层表现。褶皱与断层是在印支期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作用下,形成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构造形迹。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根据野外大量的观查,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及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得出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是由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形成了自北东→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出现变形程度加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