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潜流——论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变奏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成长小说发源于德国的启蒙时代,最初称之为“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修养小说”等,其主题多是叙述主人公历经种种磨难和考验,寻找自我价值的成长之旅,主人公多是奋斗者的形象,洋溢着启蒙时代特有的乐观精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后大多的成长小说,已经与注重理性塑造、教育人和培养人的传统主题截然不同,转而去批判理性与传统的价值观,关注人的潜意识和非理性世界,其创作的外延已大大超过了最初的“教育小说”等名称的涵义,这种变化和西方哲学从理性到非理性的焦点转移及其对人的认识发展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非自然叙述学”(Unnatural Narratology)是后经典叙述学中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为广泛的分支之一,现仍在积极探索之中。众所周知,经典叙述学试图建立适用于全部叙述的理论
文学制度是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会常常使用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纽带。两者相互作用,表现为社会对文学的建构与控制,文学对社会的接纳与反馈。它不仅促进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带动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转型,一股消费主义文学思潮迅速崛起,使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观念、传播方式等都发生嬗变。消费主义文化倾向为当代文学
司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蘇軾稱其“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曆、天文、書數,皆極其妙”①。他在政治、哲學、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在當時和後來影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