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西地处江淮之间,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经济地位与军事地位重要。清代咸丰年间以前,这里商贸往来繁荣,集镇、会馆等商业活动场所广布,学宫、书院、寺观坛庙等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平稳运行。但咸同年间,因其地理位置独特,皖西长期成为太平军、捻军、清军、苗练等多方势力争夺的目标,境内六州县发生大小不同规模的战争近30次,重要城镇反复沦陷,在交战双方之间数次易手。各类战争直接破坏了皖西大量的基础设施,众多民房、祠堂被拆毁焚烧,交战双方大肆抢掠乡圩,以补充粮草与军需,以芍陂为代表的水利工程被人为损毁严重。学宫、书院、考棚等教育场所,寺观坛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以及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不仅使皖西文教事业急剧下滑,也让当地百姓的精神与文化生活几乎陷于瘫痪。长期的战乱使得皖西境内州县的城墙、公署及仓储等政府基础设施的毁坏更为严重,削弱了地方官府的统治力,加剧了社会动荡。咸同兵燹期间,皖西区域内人口或死亡或逃离,直接导致了六州县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部分州县在战后的人口降幅甚至达到50%。当地的教育遭受咸同战事影响也较明显,进士、举人、贡生的数量在兵燹期间都有明显下降,而在战后则有所回升,科举人才数量在战争前后整体呈“凹”字形曲线变化,其中进士群体遭受战争影响最大,举人群体次之,贡生群体影响最小。期间,不同州县的变化略有差异。同时,受战争影响,在人才结构方面,则表现出文衰武盛的特点。咸同年间,皖西地区的经济状况亦未能幸免于难。兵燹导致大量农田荒芜,耕地面积减少,有限的耕地还时为豪强兼并,人均亩数值降低;加之田赋征收总量的不断增加,当地农业税收受到极大的影响。战后皖西地区的货币赋税总量与实物赋税总量都有明显降低,而货币征收单位量(每亩银数)和实物征收单位量(每亩粮数)则明显上升,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的战事也使皖西集镇数量较之战前总体降幅超过50%;各地在此建立的会馆被毁严重,以正阳关为代表的关榷长期被地方势力占据,整个皖西地区的商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