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α烯烃对成品油的湍流减阻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anyua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石油产品输送过程中的管道输量、降低管输摩阻损失、提高管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通常的应对方法是在管道中添加少量油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减阻剂。聚α烯烃作为一种常见的油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减阻剂,在成品油湍流流动中添加百万分之一的剂量便能显著地降低湍流中的能量耗散。本论文针对聚α烯烃在成品油中的湍流减阻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分为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部分:实验部分采用了作者自行设计的湍流平板流变测量装置和Anton Paar MCR302同轴圆筒流变仪,对聚α烯烃在成品油中的湍流减阻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理论部分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流体力学、流变学、高分子物理学、聚合物分子动力学为基础理论,基于实验数据,采用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聚α烯烃的湍流减阻机理。最终在聚α烯烃减阻实验研究、机理研究、剪切降解和破坏模型研究、减阻工程应用研究4个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为以后聚α烯烃对成品油的湍流减阻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聚α烯烃减阻实验研究方面采用作者设计的湍流减阻平板流变装置和Anton Paar圆筒旋转流变仪,对柴油中溶有聚α烯烃的湍流减阻进行了实验研究:(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了国内外五种不同的聚α烯烃减阻剂、油溶剂的黏度、减阻剂的添加浓度和温度等流动条件对成品油湍流减阻的影响规律,以及聚合物添加剂抗剪切性能的影响因素;(2)通过结合室内及现场实验的数据结果,对聚α烯烃在成品油溶液中的湍流减阻性能进行评价,并运用剪切应力相似准则、非线性数据拟合、量纲分析和理论推导,最终建立了平板流变装置湍流减阻效率预测模型和成品油管道减阻效率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小于4%。(2)聚α烯烃减阻机理研究方面从减阻流动的湍流拟序结构出发,分析高聚物分子的内部微观结构改变湍流流动结构的原因和过程:(1)借助流变实验、LDA实验数据,基于标准k-ε两方程模型,考虑近壁区聚合物分子黏性的影响引入衰减函数fμ、修正k和ε方程,建立了高聚物分子湍流减阻流动的Navier-Stokes方程;(2)基于高聚物溶液的k-ε方程,借助FLUENT数值模拟得到了管道减阻流中的平均速度、湍流脉动强度、湍动能、湍动耗散率的分布规律;(3)根据模拟结果,分别从流变学、分子动力学和能量角度对聚合物湍流减阻机理做了定性的理论解释:1)高分子聚合物的减阻能使自由剪切流中的非拟序小尺度结构变少,近壁拟序结构的猝发频率降低,大尺度拟序结构变多;2)聚合物分子及其黏弹性能减少并阻止过渡层和对数层中的湍流漩涡和因其破坏而产生的能量耗散;3)聚合物湍流减阻主要作用在管道截面的过渡层(5≦y+<30)和对数层(y+>30);聚合物分子会增强湍流场中的轴向速度脉动、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并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湍动能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过渡层和对数层,而相对应的湍动耗散率的增加则从靠近壁面的黏性层开始;4)聚合物分子会抑制湍流中的动能转化成脉动能,减少削弱了湍流的生成及强度,降低了湍动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4)最后,对聚合物在管道中湍流减阻输送的水力摩阻系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聚合物对管道输送的减阻效率预测模型。(3)聚α烯烃油溶液剪切降解和破坏模型研究方面通过对聚合物抗剪切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基于剪切降解过程中聚合物减阻剂的有效浓度的变化,运用非线性数据拟合、量纲分析和理论推导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在圆管流动条件下聚合物分子的降解和破坏预测模型,并成功应用在实际商业管道中,误差小于5%。(4)聚α烯烃减阻工程应用研究方面通过已建立在平板流变装置和成品油管道中,聚合物湍流减阻效率预测和剪切降解预测的模型,对聚α烯烃在5条实际成品油管道输送中的湍流减阻效率和剪切降解进行模型验证研究,计算误差小于5%;可解决聚合物湍流减阻管道输送过程中减阻效率和添加剂量的预测问题,为以后的现场实际运用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国际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越来越深入的形势,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国大学总体上朝着良性态势的方向发展,但在规模扩张、国际化和市场化过程中也充满浮躁、迷茫与彷徨。几乎每个大学都面临着有限的办学资源与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环境的压力,因此都在寻求战略重整与突破。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大学
学位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城市群将成为未来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与单一城市相比,城市群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将产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现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面临的问题较少;而我国正处于城市群发育探索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群城市空间的时空演变将对未来城市群健康发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城市扩展,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从特征、机理、预测
时代的发展既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改变了教学思维的方式。教学的核心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实现了从教授主义到发展主义的思维转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包括了“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和“自主发展”等内容,强调要在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习过程调控和评估的能力,培养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变化已成为时代变革的深刻印记,不变的是
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HBB突变导致正常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的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9000万的β地贫携带者,占全球人口1.5%左右。β地贫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大的致死、致残性血液类遗传病。广东省地贫基因携带率高达16.83%,发病率约7.8%,重症死亡率约3%,据统计,仅广东地区每年重型β地贫患儿的出生数约为4000人,
分析喷雾机械及其喷头技术存在问题,并结合撞击流理论特点及撞击式喷头研究状况,提出将撞击流理论应用于植保喷头技术开发领域,设计一种基于射流和撞击流耦合作用的对冲喷头(或对冲扇形喷头),以改善扇形喷头在喷雾作业时存在的雾滴谱较宽、粒径均匀性较差等不足,为智能化精准喷雾机械装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在分析射流破碎雾化和撞击流破碎雾化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对冲喷头的雾化机理,雾化过程的分裂区经历三次雾化,即扰
随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技术的成熟,遥感卫星呈现出星座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遥感星座中多颗卫星组网观测,大大缩短了卫星的重访周期,满足了对重点区域的多时相观测需求,提供了海量的SAR图像数据。其中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AR,Pol SAR)通过发射和接收不同极化方式的雷达波,能够同时获取多通道的SAR数据,丰富了地物散射信
显花植物的性别系统是丰富多样的。这其中,多数的被子植物都是完全两性,开完整的两性花(带有功能性雌蕊和雄蕊)。除此之外,单性花植物在被子植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能是演化自它们原始的两性花先祖。在单性花植物中,遗传信息精准调控花器官发育保证种群内性别分化的稳定性。然而不同单性花植物性别决定机制并不相同。单全异株的番木瓜是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介导性别决定的理想材料。它具有三种性别,且经常出现性别反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