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需要综合医嘱,治疗计划及检查、监测各种生命体征等,具有诊疗高频性、长期性等特点,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和“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是慢性病诊疗的福音。其中,分级诊疗重点在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结合医联体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高血压的部分诊疗业务外延到家庭,是一种简约的诊疗模式。但同时带来一些新问题:1)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居家诊疗护理,非诊疗过程浪费时间。2)患者在医院和家庭产生的诊疗护理信息不能共享同步。3)患者以手工或者独立设备获取并存储的诊疗信息,有易丢失、被泄隐私等问题。如何在延续诊疗过程中保证诊疗流程的连续,保障诊疗信息的连续和闭环,是延续医疗的一个关键挑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院后数据交换中心,连接患者在医院的和家庭的诊疗信息,协同医生和患者的疗诊工作是可行方案。其关键功能是将相关临床信息在中心统一集中,统一管理及提供可靠的面向用户的数据访问。当前临床数据中心通常以HL7的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作为中心的数据模型,或者采用OpenEHR标准构建。两类规范构建的临床数据中心的语义互操作都是绑定型(SNOMED、LOINC)的紧耦合服务。为解决系统分布及通信消息结构的问题,选择基于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的WebService作为通用规范集成技术,以XML作为通用的数据格式。上述规范有难定制和扩展,或者高度模型化导致的实施复杂,或者语义处理困难等问题。针对上述各挑战,本论文采用HL7的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规范,以面向资源的架构方法和RESTful架构风格的WebService构建一个院后数据交换中心。保证高血压延续医疗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获得自身所需信息。FHIR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技术、概念融合产生的适合于当代医疗信息化的一个新规范。综上所述,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高血压院后数据交换中心的业务需求、技术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高血压院后数据交换中心的整体架构,包括逻辑架构、软件架构等。2)调研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在延续医疗中涉及的信息“资源”模型,对FHIR进行邻域型本地化处理。分析医院、设备与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格式,设计V2、CDA与FHIR规范的消息转换映射中间件,将临床信息以FHIR为模型进行存储。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工作,文章最后给出了数据交换中心的实验验证。通过与南方医院等机构的对接,与个人移动设备的连接,验证了各模块功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FHIR的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具有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