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普通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为材料,研究时间、温度、GA浓度等单因素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的影响,探索此过程中果实种仁含油率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初步总结油脂合成相关物质的转化机理,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MS)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条件进行拟合优化,同时还探讨了两种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异同点。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油脂转化机理提供基础,对于油茶的高效栽培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时间对种仁含油率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油茶种仁含油率均呈现先逐步提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在第7天达到峰值;两种油茶的种仁含水率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1~7d内下降速率较快,但在第7天后下降速率均放缓;两种油茶的种仁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均在第7天均出现最低值;两种油茶的种仁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在1~7d内均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但第7天以后两者的种仁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油茶的种仁淀粉含量大致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两者的种仁淀粉含量下降速率基本相同。(2)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随着温度从15℃上升至25℃,两种油茶的种仁含油率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25℃时,油茶闽43的种仁含油率达到最大值为44.78%;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同样也达到最大值为41.17%。但是,当温度高于25℃后,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油茶闽43的种仁含油率相比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下降幅度更大,从而说明25℃为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3)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当GA浓度在300mg/L以内时,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随着GA浓度的增加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当GA浓度在300mg/L时,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6.69%和42.54%。但是当GA浓度高于500mg/L后,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显著下降。另外,当GA浓度在300~500mg/L时,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测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最适GA浓度应在400mg/L左右。(4)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因素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结果均符合统计学上的标准,各自的响应面回归模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分析两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和等高线图,确定了两种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各因素对种仁含油率的影响顺序均为X3(时间)>X1(温度)>X2(GA浓度)。同时,运用软件进行响应面模型分析得到最优处理组合,当温度、GA浓度和时间分别为25.10℃、403.64mg/L和6.81d时,油茶闽43种仁含油率的最大预测值为48.26%,比对照提升了 5.69%;当温度、GA浓度和时间分别为25.11℃、405.19mg/L和6.72d时,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的最大预测值为43.75%,比对照提升了 4.54%。(5)为了检验试验结果的可行性,根据响应面模型所获得的最优采后处理组合,对两种油茶分别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分别为48.66%和44.39%,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82%和1.44%,并且均高于理论预测值,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优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