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处理对油茶果实含油率的RSM拟合及其油脂积累规律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普通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为材料,研究时间、温度、GA浓度等单因素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的影响,探索此过程中果实种仁含油率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初步总结油脂合成相关物质的转化机理,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MS)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条件进行拟合优化,同时还探讨了两种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异同点。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油脂转化机理提供基础,对于油茶的高效栽培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时间对种仁含油率及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油茶种仁含油率均呈现先逐步提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在第7天达到峰值;两种油茶的种仁含水率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1~7d内下降速率较快,但在第7天后下降速率均放缓;两种油茶的种仁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均在第7天均出现最低值;两种油茶的种仁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在1~7d内均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但第7天以后两者的种仁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油茶的种仁淀粉含量大致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两者的种仁淀粉含量下降速率基本相同。(2)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随着温度从15℃上升至25℃,两种油茶的种仁含油率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25℃时,油茶闽43的种仁含油率达到最大值为44.78%;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同样也达到最大值为41.17%。但是,当温度高于25℃后,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油茶闽43的种仁含油率相比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下降幅度更大,从而说明25℃为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最适温度。(3)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当GA浓度在300mg/L以内时,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随着GA浓度的增加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当GA浓度在300mg/L时,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6.69%和42.54%。但是当GA浓度高于500mg/L后,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显著下降。另外,当GA浓度在300~500mg/L时,两者的种仁含油率均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测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的最适GA浓度应在400mg/L左右。(4)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果实采后处理因素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结果均符合统计学上的标准,各自的响应面回归模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分析两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和等高线图,确定了两种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各因素对种仁含油率的影响顺序均为X3(时间)>X1(温度)>X2(GA浓度)。同时,运用软件进行响应面模型分析得到最优处理组合,当温度、GA浓度和时间分别为25.10℃、403.64mg/L和6.81d时,油茶闽43种仁含油率的最大预测值为48.26%,比对照提升了 5.69%;当温度、GA浓度和时间分别为25.11℃、405.19mg/L和6.72d时,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的最大预测值为43.75%,比对照提升了 4.54%。(5)为了检验试验结果的可行性,根据响应面模型所获得的最优采后处理组合,对两种油茶分别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油茶闽43和小果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分别为48.66%和44.39%,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82%和1.44%,并且均高于理论预测值,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优化条件。
其他文献
芽孢杆菌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作用的生防细菌,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LY-1菌株是从龙眼叶片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本研究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Y-1菌株分泌产生的脂肽类抑菌物质进行深入
课题中期检查是在课题研究开题与结束的中间时段,对课题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的研究活动。为使研究者明白其中的意义,促使科研管理部门规范操作,文章就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检查的功能、组织以及中期报告撰写做了总体阐述。
学位
虫害能直接威胁农作物的产量,透彻地理解植物抗虫机理利于作物品种的抗虫性改良,而抗虫机理研究中重要一环就是对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植物受到虫咬后,能快速启动以植物激素信号途径为代表的复杂调控机制,从而影响诸多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以提升植物的抗虫能力。以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为例,当受到虫害威胁时,细胞内大量合成具有抗虫能力的次级代谢物,其中最典型的是一类由吲哚衍生而来丁布类次生代谢物。作
学位
学位
本试验对第四世代笼养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生产性能及蛋品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蛋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的骨桥蛋白(OPN)基因第七外显子的多态性,并对该多态性与金定鸭和攸县麻鸭的蛋品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试验结果可为金定鸭和攸县麻鸭选育、提高生产性能和蛋壳质量分子标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第四世代金定鸭、攸县麻鸭受精率分别为66.58%、64.75%;受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而化学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新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其靶点和机制研究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研究内容。赤霉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四环二萜类物质,其由贝壳杉烯代谢转化而来,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赤霉素为基础,通过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取具有更高活性的新型衍生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论文第二章对35个新型赤霉酸G
由鲤疱疹病毒2型(CyHV-2)感染引起的鲫鱼疱疹病毒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感染异育银鲫的病毒性疾病,2009年于江苏盐城地区发现后广泛流行,是自2005年异育银鲫“大红鳃”病后对异育银鲫养殖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又一重大疾病。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成为我国异育银鲫养殖业的主要威胁。本研究建立了 CyHV-2 TaqMan荧光定量PCR(qPCR)快速检测方法和CyHV-2微滴
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是中国南方亚热带的名特优水果,其果实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橄榄果实采后病害的种类及危害程度日益增多,严重影响采后橄榄果实的商品率、贮藏品质及其货架期。病原菌的潜伏侵染是采后橄榄果实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进行橄榄贮藏保鲜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有关橄榄潜伏性病原菌种类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的研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