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世界上许多大型河口一样,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营养盐和重金属等)输入到河口区,加之过度捕捞、大型水利工程建等设多种胁迫压力,对长江口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污染物进入河口区水环境后,主要吸附于悬浮颗粒中并随之沉积,沉积物被认为是它们的主要环境归宿。随着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污染物在长江河口环境中的不断富集,长江口区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和生态威胁。沉积物中污染物质所处的状态相对稳定,受季节影响较水体小得多,因此,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分布更能在较长时间尺度上体现区域的污染状况,对评估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客观有效地评价长江口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已成为长江河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质量评价研究大多集中在基于某种或某类污染物的含量的环境风险评价,而基于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整个河口区沉积物的综合区域环境质量评估及河道内底质变化趋势评估较少。本研究选择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世界超大型河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共设置站点334个,以新的模式动物热带爪蟾为评价生物,综合评价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底泥环境质量,阐明底泥的潜在生态危害,揭示长江口区域的底质健康分布状况,为长江口底泥的污染控制和区域风险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河口、海洋的环境监测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热带爪蟾胚胎致畸实验可有效检测底泥提取液的发育毒性,经提取液暴露24h后,胚胎孵化状况良好,均在90%以上;48h后,站点88、99、103和106的胚胎存活率在30%以下,站点111、116和117的存活率最低,分别为10%、10.53%和10.53%。站点133、135、136和140的体长减少比例较大,分别为31.60%、29.80%、21.44%和32.96%。胚胎出现了色素紊乱、肠道未分化、泄殖腔畸形、鳍变窄和尾巴弯曲等多种畸形现象,其中泄殖腔畸形和鳍变窄是长江口底泥提取液对热带爪蟾胚胎作用的主要畸形表型;部分站点的底泥提取液毒性较强,导致了胚胎的全部畸形。2.底泥提取液对胚胎作用产生了较高的畸形率,表明长江口底质状况整体较差。各河道各区域的分布情况并不相同,其中南槽好于口门好于南港好于北槽好于口外,其中以口门外区域最差,口外近岸海域出现了3个高值区域,分别位于长江口北槽出口、杭州湾外嵊泗岛与衢山岛之间海域和舟山岛东北偏东海域,高值区的最高值均达到100%;2个低值区,分别位于启东以东约122°45′E处和南汇咀以东约123°30′E的海域,相对高值区分布范围而言,低值区面积区域小得多。3.口门内各河道底泥毒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南港段“北高南低”;北槽段沿程变化为上游好于中游好于下游,在河道变向的前段均出现了高值区;南槽段除个别高值站点外,底质状况良好;口门区域则表现为从口内向口外、从北向南底质状况逐渐变差。4.河口区环境条件变化复杂,径流、潮流和悬沙等均会对污染物的分布产生影响,底质状况与底质泥沙粒径有一定关系,粒径越小底质状况较差,底沙的运移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内污染物的迁移分布情况。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总体环境质量状况较差,各河口汊道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这与河口区复杂的环境条件有关;热带爪蟾胚胎致畸实验可有效检测底泥提取液的发育毒性,并以此表征河口区环境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