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2010年更是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是较快速的经济增长却没有普遍提升人民的福利水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是同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分配失衡、差距悬殊.特别是区域、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危害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系统、全而地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国家主导和公众主导标准点”的概念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短缺经济阶段、过渡经济阶段和福利经济阶段,并通过建立多因素、动态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本质原因。而这一模式背后的思想、体制、历史以及行动方面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直接原因。本文从宏中观、微观两个层次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国际上福利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对我国就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作者认为本文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即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安排,加深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引起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视,为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