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这一词汇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亦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生态学也逐渐与其他学科融合,于是诸如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等初现端倪。如今生态学已渗透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翻泽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而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则是第一个提出生态翻译学的学者。胡庚申教授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翻译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后来这一理论也成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对翻译的本质、过程与标准作出了新的解读。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的可行性,胡教授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加以阐述、论证,从而促使这一跨学科理论——生态翻译学逐渐成形。胡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取向或者说是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中所作出的一种活动。生态翻译学解释了翻译的过程,解读了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生态翻译的角度解读了译者的生存环境和译者能力的发展(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故而获得不少学者的关注。蔡新乐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在翻译现象方面具有解释力和可操作性。李亚舒和黄忠廉认为,通过构建一个独创性的理论,生态翻译学已经打破了翻译理论的僵局并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多数研究都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从生态翻译学的宏观视角研究的尚较少。本论文则侧重四位译者如何适应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阐述,同时对两个译本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进行分析对比。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述理论背景、论文意义及论文架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过去《红楼梦》翻译研究的综述,从语言学、文化、历史翻译研究的角度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过去《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概括。第三章为论文理论框架,首先介绍生态翻译学的背景、哲学基础、基本的概念,以及翻译的原则和评价的标准,之后是小结。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先从三个角度分析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最后,通过多维度转换,译者素质和读者反应对两个译本进行评价。第五章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论证,意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同时也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