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在加总层面传递出未来通货膨胀信息已得到较多的讨论和实证证实,但具体的作用机制或者传导机制尚处于探讨中。论文尝试分析“银行信贷”的作用机制,并从宏观加总层面和微观面板层面提供实证证据。
参考多数文献,论文以加总意外盈余度量市场整体的盈余信息。意外盈余指管理层或分析师的预测盈余与公司最终实现的实际盈余的偏差,市场所有公司的意外盈余的加总加权即为加总意外盈余。
首先,论文从理论上分析加总意外盈余通过银行信贷机制传递未来通胀信息的理论基础,具体为:(1)企业盈余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内部和外部融资的优序选择),影响公司信贷需求;(2)企业盈余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公司信贷需求;(3)企业盈余影响商业银行对该企业的放贷意愿,进而影响公司信贷需求。
其次,论文构建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通货膨胀(CPI)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加总意外盈余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证实加总意外盈余传递出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
最后,论文采取中介效应的检验思路,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检验信贷机制。宏观层面的检验过程为:(1)构建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加总意外盈余不是信贷需求的格兰杰因”,也即,加总意外盈余对中介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存在传导;(2)建立同时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通货膨胀(CPI)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信贷需求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也即,中介变量对通货膨胀存在传导。宏观层面的检验证实“信贷机制”的成立。微观上,论文进一步检验意外盈余对企业个体信贷行为的影响,选取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长期借款净增加额作为公司信贷需求代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信贷需求关于意外盈余的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公司的信贷需求与意外盈余显著负相关,即超乎预期的公司盈余将降低公司未来的银行贷款,证实意外盈余影响企业的信贷行为。
实证结果显示,加总意外盈余通过信贷机制显著传递出通胀信息。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解释了加总意外盈余传递未来通胀信息的信贷机制,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现有文献有较为明显的边际贡献。
参考多数文献,论文以加总意外盈余度量市场整体的盈余信息。意外盈余指管理层或分析师的预测盈余与公司最终实现的实际盈余的偏差,市场所有公司的意外盈余的加总加权即为加总意外盈余。
首先,论文从理论上分析加总意外盈余通过银行信贷机制传递未来通胀信息的理论基础,具体为:(1)企业盈余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内部和外部融资的优序选择),影响公司信贷需求;(2)企业盈余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公司信贷需求;(3)企业盈余影响商业银行对该企业的放贷意愿,进而影响公司信贷需求。
其次,论文构建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通货膨胀(CPI)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加总意外盈余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证实加总意外盈余传递出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
最后,论文采取中介效应的检验思路,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检验信贷机制。宏观层面的检验过程为:(1)构建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加总意外盈余不是信贷需求的格兰杰因”,也即,加总意外盈余对中介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存在传导;(2)建立同时包括加总意外盈余(AES)、机制变量(银行信贷需求LOAN)、通货膨胀(CPI)以及控制变量(GDP)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拒绝“信贷需求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也即,中介变量对通货膨胀存在传导。宏观层面的检验证实“信贷机制”的成立。微观上,论文进一步检验意外盈余对企业个体信贷行为的影响,选取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长期借款净增加额作为公司信贷需求代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信贷需求关于意外盈余的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公司的信贷需求与意外盈余显著负相关,即超乎预期的公司盈余将降低公司未来的银行贷款,证实意外盈余影响企业的信贷行为。
实证结果显示,加总意外盈余通过信贷机制显著传递出通胀信息。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解释了加总意外盈余传递未来通胀信息的信贷机制,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现有文献有较为明显的边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