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这样的人情大国,无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家庭的发展,都离不开关系,人情消费是人们建立关系的一种媒介。从社会学视角来说,人情消费就是以人情为基础,以实物或金钱的形式支付给他人的过程,具有联络感情和拓展关系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家乡,流动到城市务工,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社会中,人情消费是村民用来表达真情实感,具有互帮互助的性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打破了其传统的人情消费,使得人情消费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更复杂了。农民工的人情消费呈现出交换的不均衡性、业缘关系的提升、种类和频次增加的特征。甚至出现有人把“人情”拿来消费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农民工在人情消费方面的支出,而且增加了人们的精神负担。国外学者最早研究礼物的交换,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借鉴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国社会背景对我国农民工人情消费状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局限,运用某一理论系统地分析的较少。虽然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增加了人们在人情方面的支出费用,但是由于人情消费在中国存在已久,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既然人情消费给农民工造成了困扰,为什么人们还是愿意参与其中呢?本研究中,笔者在借鉴了部分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对辽宁省H村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对其人情消费的影响,尝试对人情消费这一行为进行全面的解读。在市场化经济中,人们将利益放在首位,对利益的追求和物质的渴望驱使人们进行人情消费,于是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本文对农民工人情消费过程中蕴含的社会交换的分析,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现实层面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核心部分就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对其人情消费的影响。首先是对农民工人情消费观念的影响。本文从交换对象的选择、“给予-回报”到“投资-收益”、交换的性质三方面来分析农民工人情消费由生存到发展观念的转变。农民工由于缺乏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导致交换过程中情感的弱化和工具性目的增强。其次是对农民工人情消费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以成本与报酬为理论依据,因为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会权衡成本与报酬,努力使报酬大于成本。分析农民工的人情消费受哪些价值观念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加强了这些观念,从伦理道德、社会吸引两个角度探讨了人情消费的价值。再次是对人情消费交换情境的影响。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受礼的一方不回报的风险,人们之所以选择交换就在于信任机制的存在,只有信任与交换的平衡才能促使人情消费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紧接着论述了面子因素为交换提供了可能性,对面子的追求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到人情消费中。最后是对交换过程与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社会地位差异所引发的从下层向上层的人情消费。人情消费是农民工寻求帮助孕育关系网络的基础,通过借助不同的关系网络农民工能够获得社会支持,从而为生活提供了保障。基于以上论证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农民工人情消费行为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程,人情消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民工人情消费的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并且农民工用于人情消费的支出与家庭经济收入是成正比的。在文章结尾深入地思考了农民工人情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人情消费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程度会降低;最后,农民工人情消费依旧遵循着差序格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