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w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胚胎生物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在我国开展对鹿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与紧迫。本研究以我国的马鹿为试验对象,对鹿胚胎体外生产体系中最关键的基础性环节——鹿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进行探索,旨在提出一套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进而为鹿体外受精研究奠定基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递减法肌肉注射Folltropin-V(Canada)并结合PG对马鹿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母鹿卵巢卵母细胞的采集数量。马鹿在埋入CIDR后第8、9、10、11天内每日注射Folltropin-V(Canada)的剂量分别为:120~140mg、80~100mg、60mg、40mg;或将第四天剂量用PMSG(500IU/头)代替,均可以得到较多的卵母细胞。 2、采用先抽吸再切割的方法可以提高所获取鹿COCs的数量。切割法的补充使用所检得的卵母细胞数约占检取卵母细胞总数的1/2(43枚/84枚)。两种方法的操作时间不超过3min/对卵巢。 3、将所获卵泡液和切割液经过冲洗处理后再检卵与直接检卵相比:视野明了,蛋白质等物质不易发生凝集,卵的移取方便、快速。 4、检取的鹿卵母细胞可分为4级:A级为卵丘细胞致密,不扩散,细胞质均匀,形状规则,至少完全包裹有4层卵丘细胞;B级为卵丘细胞1~3层,基本上包裹卵母细胞;C级为半裸卵,卵母细胞外有部分卵丘细胞存在;D级为裸卵、变形卵,包括退化的卵母细胞。研究结果表明:A、B级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较高。 5、马鹿的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中采用37℃和38.5℃两种温度条件的比较结果是:38.5℃条件下的卵母细胞成熟率(78.9%)显著(p<0.05)高于37.0℃时的卵母细胞成熟率(44.4%)。 6、以M199作为马鹿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培养基,所配制的成熟液(1):M199+10%FBS+0.2mM丙酮酸钠+1mM双抗+10mM Hepes+10mg/ml GnRH+1mg/mlE2与成熟液(2):M199+20%FBS+0.2mM丙酮酸钠+1mM双抗+10mg/ml GnRH,都适宜进行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体外成熟率可以分别达到78.9%、84.2%。 7、采用上浮法可有效地使鹿的精子获能。培养的条件为38.5℃、5%CO2、饱和湿度;洗精时两次离心的速度分别为2200rpm、2000rpm为宜;TALP沈精/受精液(2)与BO洗精/受精液(2),处理精子的效果分别好于TALP沈精/受精液(1)与BO洗精/受精液(1);BO洗精/受精液(2)比TALP沈精/受精液(2)处理马鹿精子的获能效果更佳,精子存活时间可长达24h,后者达到9h。 8、TALP受精液(2)与BO受精液(2)均可用一J几鹿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虽然鹿精子在两种受精液中的存活时间不同,但都可以得到受精卵,受精率分别为66.7%、70.6%,两种受精液对受精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9、鹿的受精卵在M199胚胎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发育至2一细胞的比例达50%以上。
其他文献
针对百合交配亲和性的问题,对野百合(Lilium brownii)、宜昌百合(Lilium.leucanthum)、卷丹(Lilium.tigrinum)、细叶百合(Lilium tenuifolium)、兰州百合(Lilium var unicolor)5
沙漠化是制约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区、沙漠边缘地带是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沙井子地区地处民勤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和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是我国濒危的松科植物,分别为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由于种群自然更新能力低下,它们已处
本文对青岛市樱花品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命名,科学地观测记述了樱花各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整理出了有关樱花品种的基础形态学资料。调查表明,青岛市樱花资源隶属于
本研究以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种害鼠——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为实验动物,通过实验测定其褐色脂肪组织中的解偶联蛋白含量、肝脏细胞中线粒体蛋白含量、肝脏线粒体内细胞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是我国南方特有树种,它所含的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生物碱,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
本研究按胶南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灌草带-基干林带-丘陵水土保持林带-经济林带-农田林网从沿海至内陆梯度带的发展,对其中的主要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应用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