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在其作品中,她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形象,赋予黑人女性以智慧、力量以及探求自我的反叛精神。《秀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该小说探索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痛苦与艰辛。莫里森熟稔《圣经》、希腊神话和非洲传统文化,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象和主题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本论文将从神话原型角度解读《秀拉》这部作者最钟爱的作品,探讨小说中反映的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问题以及二者与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系。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概述《秀拉》这部作品的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对《秀拉》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简单介绍荣格和弗莱所提出的原型批评理论。 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对《秀拉》中的原型人物进行分析。秀拉(Sula)是追寻原型、耶稣原型、替罪羊原型、撒旦原型和非洲水祭司原型的复合与置换。夏娃(Eva)的形象体现了大母神原型与上帝原型。夏德拉克的原型是非洲水祭司。通过对这些原型人物的分析再现了以秀拉为代表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的双重压迫下的苦难和伤痛。第二章对《秀拉》中的原型主题进行分析。《秀拉》中主要表现了三个圣经神话主题:死亡主题、追寻主题、再生主题,重点分析了秀拉、夏德拉克(Shadrack)和“李子”(Plum)的死亡与复活,体现出黑人只有团结抗争、认同民族文化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章对《秀拉》中的丰富的原型意象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水”“火”两种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指出莫里森借此彰显了黑人遭受的种族压迫历史,批评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同时,强调了黑人文化传统对于黑人的重要意义。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强调《秀拉》中莫里森应用原型的意义,指出原型的应用不但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丰富意蕴,也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意义,即对美国社会种族主义与白人文化的批判。最终体现了黑人作为一个最底层的社会团体,只有认同民族文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只有力图寻求黑白两种文化的精华以相互补充,从而塑造出更完美的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才能在各种对立和抗争中努力追寻和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