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诗歌创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⑴白居易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⑵可见,我们有着深远的诗歌传统。诗歌不仅浓缩了的诗人个人的情感与体会,而且体现了一个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唐诗和宋词即是我们传统我们文化的精粹,是诗歌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上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言文一致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诗歌严格的体式被打破,诗国似乎一度被肢解的七零八落,诗歌这种文化形式亦逐渐衰微。虽然人们对于文化精粹的不认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过于重视物质的发展同时不可避免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完善。当下,西方把构建世界和平的梦寄于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寻找,于是,新的国学亦被国人重新擎起,人们试着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继续诗国的文化传承。然而,长期以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体制毕竟曾奉行一时,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功利倾向已影响至深,片面的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分数,导致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发展出现偏差,很难一时彻底根治。怎么解决这个的问题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其要求学生要“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⑶;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⑷;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⑸可见,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要提倡“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这与传统文化所说的“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很重要的路径就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博大精深的国学中增长智慧。努力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加强道德建设,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应试教育的过错不在考试本身,素质教育之中也有考试,去除传统应试教育弊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统的诗歌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中华文明与思想的精髓,作为诗国的传人,我们应该从诗歌中颐养情操,升华灵感,提高自身素质。如果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达到,和谐的社会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