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市民社会问题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我国,便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开始译介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作品被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学界,成为我国马哲研究的一个新关注点。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重新认识和解读马克思。本论文着眼于战后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论者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理论为个案进行分析考察。平田清明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1969年发表《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岩波书店)一书,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激烈讨论。他主张恢复马克思研究中缺失的重要范畴,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以市民社会范畴来解释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历史观,并提出其独创的个体所有的再建构理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人生轨迹来看,平田清明的研究可以主要分为三大思想分期,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0年至60年代,关注重点是以魁奈研究为中心的经济学史分析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是平田清明对市民社会问题、尤其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的时期,主要集中在196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的研究是从1980年代后半期直至平田逝世的1995年间,晚期平田清明将研究重心从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研究转而对法国、欧洲发生的现实社会变革的关注,代表研究有法国调节学派研究为中心的现代经济社会论研究。本论文依据平田清明各时期的文本及其思想发展变化,以平田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为线索展开分析。全文主要分为导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第一章“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系谱”,从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渊源谈起,从思想史角度对市民社会概念追根溯源,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厘清,考察其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指称。通过对日本市民社会理论的宏观历史性描述,为本论文的研究个案平田清明市民社会理论存在的历史背景提供一个全面的梳理。第二章“平田清明市民社会论的理论始点”,首先从平田清明从事市民社会研究的契机、理论背景、以及当时日本社会现实状况进行考察。平田清明与马克思的邂逅,促使其对马克思文献进行系统解读,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原意。平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积淀,在对马克思的重新解读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展开,日本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从原先的“近代化”课题转向“现代化”课题,平田开始重新解读马克思所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并提出了其针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具有独创性的市民社会理念。在平田看来,“市民社会”主要有三层意指,首先,市民社会从根本上来看是个人所形成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其次,市民社会是市民日常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第三,市民社会是一个与资本家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概念,近代社会的形成是“市民社会向资本家社会的不断转变”。第三章“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缺失的基础范畴”,主要内容是针对日本学界的马克思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平田清明提出从马克思本人的固有视角还原马克思原意。首先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开始,平田对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提出的三种模式,即亚细亚的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和日耳曼共同体进行分析,指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collective)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间的对立,是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要、却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缺失的若干范畴(所有、交往、市民社会)进行剖析,不同与单纯从消极层面来分析市民社会的观点,平田看到了马克思所指认的市民社会积极层面的意义,这为其设想的否定之否定的未来社会提供了依据。最后,对平田清明市民社会论中的核心概念“个体所有”与私人所有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平田提出的独创性个体所有的再建构理论的基础。第四章“市民社会的异化:商品论视域下的平田清明市民社会论”,主要是从商品论角度对货币异化、劳动异化、分工与交往进行考察,以此批判市民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市民社会的异化问题。平田清明在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的基础上指出,异化即原为私人所有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外化、转让他人、以及自身劳动从客观上为他人所支配、领有,而市民社会中产生的异化现象从根本上看来源自私人所有。依据平田所提出的商品论,市民社会是一种由私人商品生产者或是私人劳动所构成的“社会分工的体制”。平田在对交往关系的异化进行分析时指出,交往的第一概念是“交换”,并从货币拜物教、以及劳动二重性、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等角度来对交往关系的异化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客观、全面地对市民社会进行办批判,才能真正指向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扬弃,即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的道路。第五章“平田清明的全新设想: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民社会”,平田清明通过对市民社会中异化现象的考察,指出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扬弃,是对私人所有的扬弃,而这种扬弃并非从社会中剔除“所有”,而是要实现“个体所有的再建构”。平田对社会主义阶段性进行特征分析,讨论社会主义与“国家”的关系,设想了 一个对资本家私人所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未来社会,通过个体所有的概念将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个体所有为基本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平田清明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民社会”的设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结语部分“平田清明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史定位”,对80年代后半期平田接受葛兰西市民社会思想和法国调节学派理论的影响之后,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平田清明在1960年代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特征分析,从日本学界的评价、对中国社会的幅射力等方面对平田清明理论进行理论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