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目前,我国的货币存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针对我国百万亿的M2供给,本文试图从货币供给的内在机制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2002-2012年的货币存量结构的具体剖析,阐述外汇占款增加和信贷规模扩大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机制,并结合数据予以论证。事实证明,尽管我国的M2存量较大,但并未出现明显通胀。对此,本文着力从外汇占款和信贷投放两大内在机制对广义货币的影响论述,并对M2的现实需求、M2的流向和分布诸多方面予以分析说明。货币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内生出强劲的货币需求,带来了百万亿的M2供给,而且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新的货币需求,带来新的M2增量,继续扩大着M2的供给总量。因此,在未来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中,如何优化配置、合理疏导现有M2存量,如何有效把控并用好用活M2增量,如何准确把握金融改革和政策取向,已成当务之急。首先,本文指出我国货币供给有着独特的内在机制,并针对我国M2的存量进行了结构性剖析。依据央行公布的货币统计口径,分层次、分部分地逐一探讨了我国现有货币的存量和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货币需求,不仅货币总量呈现出“J型曲线”增长态势,而且货币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信用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多样化支付方式的运用,我国的M0增速及其在M1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M1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准货币QM(即M2与M1的差值)逐年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项目存款的持续快速增加。储蓄存款的活期化,导致M2结构中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动态势。其次,本文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在机制进行阐述。基于Ms=m*B这一货币供给等式,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流动性双渠道的分析研究,具体阐述了我国M2供给通过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进行双重扩张的基本路径。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在2002-2008年外汇流入期,我国央行通过对外汇占款的冲销,不仅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而且又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成倍地放大了M2供给;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汇占款对M2的贡献度才开始有所降低。然而,我国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又拉动了新一轮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2009-2012年间,新增贷款的急剧增加,“贷款创造货币”机制作用的放大影响,致使我国M2供给的增幅更是一路走高。第三,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M2存量累积形成的现实基础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和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的独特性。我国长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内生出强劲的货币需求,拉动了M2的供给;金融市场的不成熟,融资渠道的不顺畅,直接构成了企业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促成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放大;体制内金融供给的有限性与社会总融资需求的持续旺盛,催生了体制外金融的快速成长。体制外金融的有效补充,在部分满足旺盛货币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货币存量的一定程度扩大;长期以来我国高储蓄的惯性推动和扩张性投资拉动,既构成了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又决定了我国百万亿M2供给累积形成的必然性。事实上,目前我国百万亿M2供给的绝大部分是存在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之中,其在资本市场的分流、银行体系内的淤积与居民储蓄型资产的沉淀应是有限的。最后,针对目前我百万亿M2存量和未来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M2增量,本文也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政策性建议。一是要正视货币供给的内在机制,顺势调节货币存量;二是要合理引导和配置现有的货币存量,预防流动性过剩或不足;三是要逐步疏通和拓展未来货币存量的消化渠道,有效化解流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