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辐射山东、东北地区及其周边省份,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在我国年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前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发展演变着,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生活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成了广大民众生活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犹如民间文化艺术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词典,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一些时事、娱乐、民俗、风情等内容形象地进行大胆的取舍和变形处理,文图并茂,想象丰富,散发着浓郁的乡士气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基本上是靠彩色套印完成的,是木板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地方艺术形式。制作工序似乎是朽稿画样、雕刻木版、上案印刷和烘货点胭。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把版画的刀法和绘画的笔触巧妙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风俗习惯自然有一定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流传的风俗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民间美术。杨家埠木版年画与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年画相比,在形式上、内容上、色彩造型和表现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画风更加朴实自然,很能代表北方农民豪爽粗狂的性格,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尺度使杨家埠的年画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套色木版年画在清代民间年画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民间美术和版画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突出其在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史料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