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课程实施受到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学术界对这几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他相关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广泛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对改革开放开始到2013年底这三十多年来(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总结了学术界在研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试图为未来推进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除绪论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论述了本文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重新起步(1978-1991年)的相关情况。这一时期我国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并对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包括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和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初步发展(1992-2000年)的相关情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介绍和探讨国外课程实施基本理论的研究,并在我国活动课程实施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初步繁荣(2001年以来)的相关情况。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教育界针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索。这主要包括对国外课程实施基本理论的借鉴与本土化研究的进一步努力;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三维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学科课程实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的嬗变进行了总体的总结与反思。首先,文章总结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嬗变的特点:课程实施研究主题演变的特点;课程实施论文数量统计的特点。其中课程实施研究主题演变的特点包括:课程政策导向和本土化的转向。课程实施论文数量统计的特点是从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其次,文章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研究的嬗变进行总体反思:课程实施研究应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课程改革;应进一步扩大课程实施研究的队伍;应进一步加强薄弱领域的研究;克服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的倾向;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应进一步多元化和综合化。最后,文章对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了若干思考:推行多样化的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构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教师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