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本论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观察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观察了61例病人,其中电针组30例,麦普替林对照组31例。电针组患者头部取百会、印堂穴,肝郁脾虚型配阳陵泉、三阴交,心脾两虚型配内关、三阴交,肝肾阴虚型配太溪、三阴交;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6周为1个疗程。麦普替林组用药量在75-250mg/日之间,共服6周。结果如下: 1.电针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与麦普替林相同,电针对焦虑以及抑郁症伴发的躯体症状的改善优于麦普替林,麦普替林对内源性抑郁症的治疗作用优于电针,电针的副作用明显小于麦普替林。 2.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CORT)、内皮素(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电针与麦普替林治疗都可以降低患者血浆CORT和ET-1水平,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别。抑郁症患者血浆CORT与ET-1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3.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白细胞介素-1(1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抑郁症状缓解,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也逐渐下降。IL-1β,TNF-α水平与HAMD抑郁量表总分显著正相关,IL-1β与认知障碍,TNF-α与绝望,IL-6与焦虑/躯体化症状群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4.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形态、流态、管周积分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心脾两虚型患者形态异常明显,肝肾阴虚型患者管周积分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电针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麦普替林。 实验研究: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体重200-230g,3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3只。模型组与电针组动物制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同时取百会、三阴交穴进行电针治疗,共21天。结果如下: 1.造模后的动物在规定时间内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糖水消耗量降低。而电针治疗可显著增力,动物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提高抑郁大鼠的蔗糖偏嗜度,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 2.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较正常动物明显升高,电针可以对抗慢性应激引起的HPA轴功能亢进,使以上指标趋于正常。 3.模型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显示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多数细胞形态呈空泡状,胞浆着色很浅。电针治疗组BDNF染色明显好于模型组,经图像分析处理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且与正常组类似。 4.慢性应激引起大鼠外周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显著增高而大脑前额皮层NE、5-HT、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海马5-HT与5-羟吲哚乙酸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5叫 A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电针可降低外周升高的单胺类递质水平,同时增加中枢降低的单胺类递质水平。 5.模型大鼠脑皮层5-HT;受体的最大结合量B。ax值明显低于正常组,5-HT;受体的最大结合量Bmax值、受体结合力K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电针在对抑郁大鼠皮层5-HT;。受体上调的同时对5-HT;^受体有下调作用。 6.模型大鼠血清IL-10、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电针可降低血清IL-lp、IL-6水平。 结论: 电针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电针可通过降低抑郁症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海马神经元结构可塑性、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受体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提示电针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