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纯洁性之唯美解读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而且也还被评论家誉为“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展现了人物受环境和命运影响的唯美的悲剧色彩。哈代曾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浪漫和幻想小说、精于结构的小说及性格与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属于第三类,这是他最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巨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悲惨的命运。   自从出版以来,《德伯家的苔丝》虽然受到不少学术关注,集中在小说的结构与人物刻画风格,以及作家生活和创作背景,主要是在思想或艺术这两方面。另外就是对自本书出版以来一直是热门话题的“苔丝是否纯洁”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从思想上进行说教,有的从纯艺术上进行分析,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对于作家而言是不太公平的。单纯这样去看,也使得读者错过了作品很多原有的美学意义和思想内涵。近年来国内对《德伯家的苔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苔丝悲剧原因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作品的悲剧叙述方法。资料显示:《德伯家的苔丝》研究的人比较多,但从美学意义上研究的不多,另外,在长久宣扬“女慕贞洁”的贞操观和道德观的中国,在受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这个热门话题依然很有意义。   本文结合思想和艺术这两方面,从社会环境背景出发,来分析思想根源,再通过在小说中哈代的唯美拓展——用“画”勾勒苔丝的形象来给予读者视觉的震撼,用“诗”美化她,“诗化她”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还有大量的象征色彩的渲染,自自然然地得出苔丝是一个不同于女性主义者的又有 “威塞克斯”传统女人所有美德的纯洁的“新女性”。 该篇论文用一些美学原理及相关美学艺术,重新阅读这一文学名著,研究作品的透出的唯美的悲剧色彩和纯洁的“新女性”形象,试图探究该小说自出版后的热门话题“苔丝是否纯洁”。重点突出小说中哈代的唯美艺术角度上的苔丝纯洁性的体现。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介绍,陈述了论文观点,提供研究的缘起。第二章研究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本质上纯洁的根源是生态环境和社会及文化变化所成就。第三章苔丝在小说中的纯洁形象,她勇敢地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完整以及爱和美。全文的重点是第四章苔丝的纯洁在哈代唯美艺术上的体现,主要通过哈代唯美的艺术形式来论证苔丝的纯洁性。即:用“画”勾勒苔丝的纯洁形象来给予读者视觉的震撼,苔丝是一个不同于女性主义者的又有“韦塞克斯”传统女人所有美德的纯洁的“新女性”——善良正直、勤劳勇敢、坚贞坚韧和纯洁简朴。用“诗”的审美角度解读她,美化她和“诗化她”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他善于利用风景画来刻画人物,从外在来透视内心,环境反映心态,心态赋予环境灵气,两者浑然一体,景物的描写大多是“一片风景加一个人的灵魂”地围绕着苔丝。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本文第五章得出结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是因为自然所赋予她有一个纯净的环境及时代环境所成就的。苔丝是一个历尽千辛万苦敢于追求纯真爱情的女子,社会环境成就了她的纯洁,也真因为她的纯洁导致了她的悲剧。她的悲剧透露了唯美的色彩。她的纯洁的形象通过小说中的美学的艺术——“画”和“诗”展现出。她崇尚美好却嫉恶如仇。她既受传统思想影响,优柔寡断和过于纯真,又是一位有思想,具有叛逆精神的自尊自立的双重性格的“新女性”。她的纯洁是超越贞操的,内心灵魂上的纯洁,行为和目的意志上的纯洁。她是美和爱的化身。本文运用相关美学原理,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解读苔丝形象,彰显她的纯洁,为研究该小说及其人物塑造提供了一种较新的文学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上了日程。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的开放性和阐释的不可穷尽性理论对译者的主体作
同义反复是一种特殊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在一个同义反复话语中,其主语和宾语由相同的语言成分组成,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虽然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看起来没有表达任何新的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歧义现象不可避免。二语学习者对歧义现象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效果,影响到包括听力理解力在内的多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歧义容忍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和心理空间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认知视角对英汉比较关联构式中的“The Xer the Yet”和“越X越Y”两个构式进
利维斯曾评价说《诺斯托罗莫》是康拉德“再现异域生活的最高成就”;评论界也将《诺斯托罗莫》推举为康拉德最伟大的作品。在主题方面,Eloise Knapp Hay认为《诺斯托罗莫》甚
尽管幽默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都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幽默翻译这门综合学科却没有引起翻译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对幽默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为填补这一空缺,本
约翰·邓恩,英国17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多产的作家,其作品包括爱情诗,哀歌,讽刺诗,宗教诗,散文,布道文等。阅读邓恩的作品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语言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元认知,使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外语学习中,阅读理解是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萨缪尔·贝克特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同时,作为第一位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他在作品中高举消解传统形式和主体意识的大旗,突出对人性的关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