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在识别目标对象时无须接触,获取目标内存储的数据是通过电磁波信号完成的。RFID技术具有可靠性高,读取速度快,非接触识别,可重复使用,同时识别多张PICC和防伪性好等许多优点。RFID技术开始于1940年,1990年开始大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物流、交通、医疗、军事、食品、服装业、汽车、图书馆等领域,是当今最重要的自动识别技术之一。RFID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如成本、抗干扰性等,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抗干扰能力决定了一个RFID系统性能优劣。抗干扰性主要指系统的防碰撞能力。RFID系统中的碰撞问题分为PCD(Proximity Coupling Devices)碰撞和PICC(ProximityCards)碰撞,相应的解决方法就是防碰撞算法。PCD处理数据能力强,碰撞问题相对容易解决;PICC功能相对较弱,其碰撞问题较难解决。PICC碰撞是指在PCD的工作范围内出现多张PICC,并且它们同时与PCD进行通信时,其发送的数据信号将会互相干扰,PCD将不能识别出PICC。同时识别多张PICC是RFID技术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主要对RFID系统中的防碰撞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介绍了RFID系统的发展历程、应用情况、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等相关内容后,深入分析了两大类防碰撞算法--非确定性防碰撞算法和确定性防碰撞算法。非确定性算法主要分析了纯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和帧时隙ALOHA算法;确定性算法主要分析了二进制树搜索算法、动态二进制树搜索算法和二叉树堆栈算法。比较了各类算法的优缺点后,介绍了RFID系统硬件工作平台中的PCD(MFRC522)和PICC(Mifare One-S50)的特点、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提出了改进的防碰撞算法,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了此算法的优越性,并在MFRC522上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对全文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对RFID系统中的防碰撞算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