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中的图书馆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从哲学的视角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具有摆脱常规的、关于图书馆发展建设的事务性视角的羁绊的可能性,达到一种更加清晰的认识境界。 文章通过对中西图书馆历史和现状的现象研究,分析西方图书馆兴起、图书馆活动中心转移以及图书馆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认为图书馆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图书馆的藏书反映了知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图书馆史是一部文化学术史;图书馆的公共性映照着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图书馆史又是一部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史。 人文主义哲学运动始丁古希腊,贯穿了近代和现代西方文明。历经了人与神分离的欧洲大陆,渴求了解人的世界,这种强烈的需求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法则而扩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知识的不断获取和创新成为图书馆馆藏之源泉;人文主义哲学运动掀起的宗教改革和反对君权专制的胜利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制度文明。图书馆作为一项制度产品成为实现人类根本价值的途径之一。人文主义哲学运动是图书馆在西方兴起及图书馆活动中心形成及转移的内在推动力。 中国传统哲学由于缺乏人文洗礼,致使知识体系未充分发育、制度文明落后,缺乏萌生图书馆的因素;图书馆自十九世纪引入中国后发展亦缓慢。文章提出了中国哲学研究转向、唤醒公民意识建构人文主义价值观、法理观促进制度文明以及创新教育等作为发展中国图书馆的对策。 文章对图书馆这一事物产生和发展的阐述、分析及对策,对其他社会形态的研究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是显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只有如此,才能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根基及其对传统知识论思维方式的决定性超越。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不是现成的
今天地球上的人们正生活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价值趋向的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但是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强调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